昆山杜克大学全球健康研究中心团队参与编写了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报告,该报告聚焦于筹资、支付方式对慢性病服务质量的影响。
全球健康副教授龙倩博士带领团队分析了2009年启动的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政府购买机制对慢性病服务质量的影响。
龙倩博士介绍:“中国在扩大基本医疗和慢性病管理并承担相关费用方面的经验,为其他中低收入国家提供了重要的借鉴,这些国家正在努力实现全民健康覆盖。”
“我们讨论了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对慢性病诊疗、管理的积极影响,以及现存的挑战。世卫组织的这份报告还包括了来自全球其他国家的案例研究,希望能够为政策制定者提供相关依据。”
龙倩博士与全球健康项目联合主任刘运国博士、研究分析员贾宇飞、李久龄和楼哲汛合作撰写了来自中国的案例研究。研究团队分析了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下的筹资及购买机制对慢性病(如 II 型糖尿病、高血压、精神障碍和肺结核等)服务质量的影响,并探索了这个过程中的促进因素和阻碍因素。
在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下,政府根据医疗服务的标准化成本设定了人均经费水平,由中央、省、市、县四级政府分别出资。根据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中央政府的出资比例从 80% 到 10% 不等,其中部分资金给予当地医疗机构作为经济激励。
研究团队发现,尽管有证据表明地区间服务覆盖差距有所缩小,但基公卫服务利用和慢病服务质量仍然处于较低水平,这表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购买机制不足以克服基层医疗机构预算不足、工资偏低以及提高卫生服务质量动力不足等制约因素。
龙倩博士解释:“中央和省级政府为欠发达地区提供了倾斜型补助资金,从而提高了高血压、II 型糖尿病、严重精神障碍和肺结核等慢性病的基本卫生服务的覆盖率。”
“然而,资金还不足以显著提高这些慢性病的卫生服务质量。此外,欠发达地区的地方政府面临着越来越大的配套资金财政压力,尤其是在经济增长放缓的时期,资金情况将愈发严峻。”
研究人员还发现,激励支付制度尚有不足之处,考核办法主要与服务提供数量挂钩而非服务质量,而且由于当地的服务提供能力等问题,中低收入省份往往会因未达标而被扣钱。
除此之外,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在加强慢性病服务质量方面还面临着其他挑战,包括不足的合格基层医务人员、基层医疗机构能力和激励不足,以及基公卫与基本医疗信息系统各自为营等问题。
龙倩博士解释:“由于工资偏低、职业发展机会不理想以及基层医务人员自我价值感较低等原因,很难留住高水平的基层医务人员,尤其是在欠发达地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与基本医疗服务间缺乏协同,进一步危及了慢性病服务质量,本地居民对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质量不够信任。”
昆山杜克大学的案例研究为其他国家寻求促进慢性病防控筹资机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也为中国如何改进目前的慢性病防控实践提供了思路。
世卫组织的报告还收录了澳大利亚、加拿大、智利、德国、印度尼西亚、南非和西班牙等国的案例研究,希望更多国家在规划慢性病筹资体系时能够多方汲取经验。世卫报告的目标是“分享经验,避免不断重复过去的错误和失败做法。”
昆山杜克大学全球健康研究中心成立于2013年,旨在通过开展高质量跨学科研究合作,为应对健康挑战提供政策制定依据和创新的方法。迄今为止,该中心已发表了550多篇研究论文,举办了近180场学术研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