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海燕:在昆山杜克创造中西合璧的高等教育

物理学家高海燕已于今年夏天卸任昆山杜克大学学术事务副校长,回到美国杜克大学继续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凭着对中美教育模式的深刻认识,高海燕教授在过去四年半时间里持续引领昆山杜克大学的学术发展,结合中美高等教育的优势创建21世纪创新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

如果说起“中西合璧”能够带来什么奇妙的化学反应,昆山杜克大学首任学术事务副校长高海燕也许是最合适的人选。受益于中美两国精英教育的她正是这一模式的最佳范本。

高海燕出生于上海,在江苏昆山度过了童年时代。1984年她以优异的高考成绩进入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后旋即赴美求学,并于1994年获得加州理工学院物理学博士学位。她先后于伊利诺伊大学厄本那-香槟分校、美国能源部最大的研究中心阿贡国家实验室和麻省理工学院从事研究教学工作。2002年起,高海燕加入杜克大学物理系,现为杜克大学物理系终身教授和亨利·纽森物理学讲席教授。



左:高海燕教授在实验室;右:担任杜克大学物理系系主任时高海燕教授与研究生一起做实验

2015年1月,高海燕回到故乡,加入了由美国杜克大学和武汉大学共同在昆山创办的昆山杜克大学。因其丰富的中美教育合作与跨文化交流的经验,高海燕被任命为昆山杜克大学首任学术事务副校长,负责昆山杜克大学本科与研究生项目的发展与实施、教职人员的遴选、发展设立并监督昆山杜克大学研究计划,以及作为学校资深领导层一员参与学校事务管理。

“东西方文化的优势结合起来形成的影响力是非常大的。融合了东西方精华的创新性教育非常强大,可以完成中国大学或美国大学无法独立完成的教育科研事业的重任,”高海燕说。

因任期届满,高海燕于2019年6月30日正式卸任。目前她已回到美国杜克大学继续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

正是“中西合璧”的理念助力高海燕在其任期内不断推动昆山杜克大学教学和科研实力的快速发展。凭着对中美教育模式的深刻认识,高海燕持续引领昆山杜克大学的学术发展,结合中美高等教育的优势创建21世纪创新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并最终打造了一个对全球顶尖师资都颇有吸引力的学术框架。

“当我们着手制定学校相关政策的时候,我们首先学习了杜克大学的做法,但我们没有止步于此。我们还调研了全美其他大学的做法,”高海燕说,“作为一所扎根于中国的大学,我们还考察了其他中国大学,包括武汉大学、清华大学等。”

在这个过程中,昆山杜克大学去芜存菁,选取了东西方最成功的经验与做法,在此基础上规划未来的发展。“我印象特别深刻的一个例子是在调研过程中,我们留意到一所大学有一套特别好的方针政策。虽然这所大学不如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那样有名,但它的做法却非常值得学习。我们认真研究了之后和这所大学取得了联系。征得同意后,我们也在昆山杜克大学采取了类似的政策。”

在她的领导下,昆山杜克大学于2018年开启了创新的通识博雅本科学历学位项目 ,新增环境政策硕士、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硕士项目。跨学科前沿科研活动迅猛发展,包括杜克-武大研究院在内的10所高质量科研中心发展壮大。



高海燕教授主持昆山杜克大学2018年首届本科生开学典礼

高海燕还领导搭建起学术管理以及教师事务管理框架,为昆山杜克大学建设世界一流教师队伍做出了重要贡献。今年秋季学期正式开始后,昆山杜克大学将拥有87位全职教师,其中有9位终身教授,还有50余位优秀教师被纳入终身教职评定体系。

“我在中国长大,受儒家文化影响的我本该非常谦虚,但我对我在昆山杜克所做的这些工作感到非常自豪和骄傲。当然所有这些成就都是许许多多昆山杜克大家庭里的教职员工一起完成的,”高海燕说,“我们为这些高度创新的学术项目投入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并将不断发展地发展它们。同时,我们还和杜克大学一起在全球招募最顶尖的教授,让他们感受到在昆山杜克的经历是独特和令人兴奋的。”

“启动首届本科项目,收到80多个国家的学生入学申请,招募到全球最优秀大学的教授加入昆山杜克,成立应对全球挑战的跨国合作科研中心、完善科研支持系统以及搭建整个学术框架……这一切的一切都太棒了。有时候人们会非常惊讶地发现我们还是一所年轻的大学。”

昆山杜克大学校长冯友梅对高海燕的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她说:“高海燕教授有着丰富的教学、科研和管理经历,熟谙中美两国文化。作为杰出的学者和昆山杜克大学首任学术事务副校长,在昆山杜克大学工作的这几年,她帮助学校奠定了坚实的学术基础,对于学校的学术、科研和未来发展有着深远意义。”

昆山杜克大学常务副校长丹尼斯·西蒙(Denis Simon)也表示,昆山杜克大学极大地得益于高海燕对大学整体学术发展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她为打造我们理想中的高质量、高度跨学科融合的通识博雅教育定下了基调。”

对高海燕来说,时隔多年从达勒姆回到昆山参与昆山杜克大学的发展与建设,是“一生仅有一次的机会”。

高海燕的妈妈毕业于上海机器制造学校。毕业之后被分配到了长春气象仪器厂。而她的父亲则在上海近郊插队入了户。有很长一段时间,她都过着一年在上海和爸爸生活在一起、一年在长春和妈妈在一起的生活。这一状况持续到1973年,她的妈妈终于被调回了江苏昆山,她也随之到昆山读书,并照顾年幼的妹妹。

“昆山那时候还算不上是一个城市,只是一个小小的县,”高海燕回忆,“我记得昆山中心城区有一个电影院、一个书店、一所学校还有石板路,就是一个水乡古镇的模样。其他区域基本上都是农田和村庄。从我妈妈工作的地方到昆山中心城区有三个交通方法:步行、骑自行车或者坐船。”

1977年后,高海燕回到上海读中学,直到1984年高考时才短暂地回到昆山参加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在她的回忆里,那是“一年里最热的三天”。1990年代初期她又回了昆山一次,昆山那时正在经历经济发展带来的蜕变,高海燕眼里的石板路已经变成了柏油马路,上面小汽车呼啸而过,同以前相比,交通方式选择也更多样了。

“这是一段让我在个人和工作两个层面都获益匪浅的经历”



高海燕教授主持昆山杜克大学首届TEDx分享会

高考结束后,高海燕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全中国最顶尖的高等学府之一清华大学,毕业后赴美求学取得博士。她有着美国多所大学和科研机构的教学和科研经历。2002年,高海燕加入杜克大学物理系,2011年被任命为杜克大学物理系系主任。

在昆山杜克大学正式成立之前,高海燕被邀请加入杜克大学中国教授委员会。该委员会有十余名成员,他们正在为杜克在中国成立中外合作大学提建议。

“因工作关系,我经常出差回中国参加物理学会议等。我和中国的联结从未中断。所以当杜克大学认真考虑在中国成立昆山杜克大学的时候,我就被吸引了,”高海燕说。

高海燕随后担任杜克大学中国教授委员会主席有两年时间左右。在此期间,她组建了一个下属委员会以调研昆山杜克的科研潜力。目前昆山杜克大学正在进行的许多科研活动都源于当时委员会的诸多提议。

“我觉得正是当时我领导的中国教授委员会的工作使得人们真正意识到我能为昆山杜克大学带来什么,”高海燕说,“同时他们也意识到昆山杜克大学的学术事务副校长必须是一个既懂杜克大学、也懂中国,同时了解如何从零开始打造学术教育项目、组建强有力的师资团队的人。后来就有人开始和我接触,探讨由我出任昆山杜克大学学术事务副校长的可能性。”

不过说服高海燕离开达勒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她的家庭和她的科研都在这里。

“离开达勒姆不是一个简单的决定。我也花了很长的时间去思考,”高海燕说。

后来真正让高海燕下定决心的正是她自身的经历。“我出生在中国,受益于清华大学当年给我提供的优质、免费的教育。现在杜克大学又给了我非常好的发展平台,人应该常怀感恩之心,所以我希望可以回馈杜克大学和中国高等教育给予我的机遇。”

“后来我问我自己,‘如果回中国,我会后悔吗?’很显然,我不会后悔。加入昆山杜克大学是一个非常正确的决定。这是一段让我在个人和工作两个层面都获益匪浅的经历。”

除了在昆山杜克大学担任学术管理职务,高海燕回国之后依旧积极投身于核物理研究,带动国内外强子物理实验研究方面取得进展,包括参与了美国国家科学、工程及医药学院主导的研究,探讨在美国建造新一代高能电子-离子对撞机的重要意义。



2015年高海燕教授参加第七届强子物理在中国和全球发展机遇学术会议,该活动由上海交通大学和昆山杜克大学共同举办。

在回到杜克大学之后,高海燕将继续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包括核子结构、量子色动力学奇异态、对称性破缺研究来开展对电弱相互作用标准模型以外新物理的探索,以及开展极化气体靶的研制等。

“我的科研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长期科研项目的一部分。项目的预算大约在6000万美元左右,将持续至少10年。除此以外,我还有一些小的项目在进行。科研对我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是一个很好的和学生共同学习的机会。”

尽管回到美国的工作与生活令人期待,高海燕表示离开昆山杜克大学是一个非常艰难的决定。

“我为我们在昆山所创建的这所大学感到十分自豪,未来我期待昆山杜克大学继续成长和蓬勃发展下去。”

.node-type-article .node .field-name-field-image { display: none; }

如果您是一名记者,正在寻找有关大学的信息或专家采访故事,我们的团队可以提供帮助。

媒体关系

中国传播

李怡
联系电话: (+86) 0512-3665 7720

邮箱: yi.li@dukekunshan.edu.cn

Add our
WeCh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