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两代人的求学路

一眼望过去,王保敏和王洪硕就是父子。

这对拥有相似面庞的父子,在回忆起自己的故事时,都会露出腼腆的表情,但眼里放着兴奋的光。

2021年10月,刚上大四的王洪硕结束了在腾讯集团的实习,便收到了腾讯集团北极光工作室的正式入职通知。

这有点“子承父业”的味道,因为他的父亲王保敏,也是在中专毕业那年在山东聊城百货大楼实习转正,开启了职业生涯。

1993年,19岁的王保敏高中毕业,坐上了开往省城的大巴车,前往山东省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求学。2018年,他18岁的儿子王洪硕也背上行囊一路向南,成为昆山杜克大学第一届本科新生。

彼时尚且年轻的他们,在人生的那个节点,或许都没意识到:这两段旅程,分别谱写了两代人的崭新篇章。

“砸锅卖铁搞教育”

学会了读书,是点燃了火炬,是改变了人生。

王保敏在山东聊城市阳谷县李台镇杨店村长大。收音机里的评书和一封封书信是他对外面世界的几乎所有印象。

记忆中每到农忙时期,他作为家里的男孩子都要回到家里帮大人做农活。修河、挖堤、扬场、脱坯,农村生活必备的“四件套”与他的童年记忆交织在一起。每次农忙过后,王保敏总感觉浑身仿佛散了架,连骨头都是疼的。

最让他印象深刻的是熬夜灌溉田地的经历。那时的农村技术条件较为落后,想要灌溉田地必须用柴油机发电,再把水输送到田地里。不仅要看机器,还要巡视垄沟,防止水漏到别家地里去。王保敏和大哥总在灌溉时坐在机器旁看守着,整夜不敢走开。因为年龄小,王保敏常常到了后半夜就困得支撑不住,会被大哥叫醒训话。


王保敏全家福

农务繁忙的生活中,上学仿佛只是一支插曲。

1980年,7岁的王保敏在村里的“育红班”上学。那时,放学后没有课后作业,大部分孩子都要急急忙忙赶回去给自家养的猪准备食材——割草。

并不重视教育的大环境里,王保敏的家庭算是当时特立独行的一户:他的表哥是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生,在大连海运学院(现大连海事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青岛的远洋公司做国际轮船的电气工程师。从农村到城市、从贫穷到富裕,表哥的求学经历在王保敏的父亲看来,几乎是“鲤鱼跃龙门”。

因此,对于子女的教育,王保敏的父亲提出了一句朴素但振奋人心的口号:砸锅卖铁搞教育。

在往后的人生里,这句话真的被王保敏的父亲践行了下来。

初为小学生的王保敏,并不知晓教育会对他的人生产生何种改变,但他记住了表哥每每归乡都会带给他和姐姐的奶糖和饼干,味觉中甜蜜的记忆直接变成了他立志求学脱离农村的催化剂。往后,凭借着学生的身份,他常享受到同龄人没有的“优惠”,繁重的农活不再是他放学后的主旋律,只要有与考学相关的事情发生,其他一切都要往边上靠。

几年过去,他和姐姐不负众望被中专录取,但每人每年四百的学费不是小数目,村中同龄的孩子早在几年前就外出打工补贴家用了。

然而父亲几年前提出的“砸锅卖铁搞教育”仍旧是家训一般的存在。为了让两个孩子顺利完成学业,父亲离开杨店村,在表哥的介绍下外出打工。

王保敏现在回想起来还有些感动:“我父亲扛过一百八十多斤的大包,也给别人看过仓库,从我们考上学一直到我结婚,整整八年时间,他一直在外面打工供我们上学。为了节省路费,他中途有两年没回过家。”

对父母的感激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这样浓缩成了满满的激励,支持着王保敏的求学路。

去往更大的世界

王洪硕的童年生活相较于王保敏要优渥、幸福得多。

父母重视教育,却并不要求他一定要在学习上名列前茅,对他的鼓励总是多于说教。他记得父母常对他说“学的时候好好学,玩的时候好好玩,学和玩一样也不能落”。王洪硕说:长大后他和身边的朋友对比时,才发现自己的父母并“不严厉”,而且从不否定玩的价值。

“我二十七岁有了王洪硕,那时候没有什么别的期望,只是单纯希望他能有一个更大的世界,比如到省城去工作、生活。”

对于家庭教育,王保敏有着自己的一番见解:“上学的时候,读到同为聊城人的季羡林先生说过类似这样的话——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在于对人类发展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责任感。而作为每一代个体的人,做好这样的传承,就是我们各自人生的价值。”

在王保敏看来,能让自己的孩子比自己更优秀、有更好的发展、去见识更大的世界,这就是他能做到最好的“承上启下”。他暗自在心里告诉自己,要像自己的父亲一样,尽一切可能支持儿子的成长。


2010年,王洪硕在上海世博会

“更大的世界”,起始于每年的家庭旅行。

上海世博会期间,王洪硕和父亲参观了日本、英国和欧洲的几个展馆,看了法国的雪铁龙、美国的电动汽车,吃了吉野家的拉面,还第一次坐了地铁。这次上海之旅让他对更大的世界产生了向往。

从小宽广的眼界与和谐的家庭氛围给予了王洪硕更多向外探索和向内探寻的机会,他的成绩一向名列前茅。完成学习任务,他会偶尔选择玩游戏放松一下。从摩尔庄园到侠盗猎车手,再到独立工作室开发的精巧的独立游戏,他逐渐发现,每个游戏都在用一种特殊的语言讲述自己的故事,就像进入一本新的科幻小说,可以在细节上像沙盒游戏一样不断雕琢,在宏大的世界观叠加具象的细节。如果能用代码创造出新的功能,甚至构筑一个更有意思的世界,似乎是更有成就感的事情。

两代人的求学之路

1993年,高考出分后,王保敏一时不知如何选择。

如果想要复制表哥的人生路,他的分数可以上大专。可同时摆在他面前的,是大专委培班一年一千块的学费,在三十年前,这并不是一个小数目。想到父亲已经为了维持自己和姐姐的学业,连续几年外出务工,王保敏最终选择了学费更低的中专。

但即便没有圆满完成大学梦,他的知识水平和视野也远远超出了大部分身边初中毕业就外出打工的同龄人。这对他的职业生涯产生了直接、深远的作用。


王保敏的毕业证书

毕业后,王保敏在选择工作时秉着“父母在,不远游”的原则,作为家里孝顺的儿子,果断选择了在临近县城的地级市聊城扎根。

但对于儿子王洪硕而言,这句“父母在,不远游”已经不再是一个选择未来时的原则。因为他身后的后盾,是已经凭借教育改变了自己人生的父亲。父亲和他的经历,赋予了王洪硕更大的探索空间。

2018年,昆山杜克大学计划招收第一批本科生的新闻被王保敏捕捉到了。既可以收获前沿的学科知识,还可以拥有国际化的视野,王保敏觉得这个机会值得尝试。

与当年高考完自己面临大专与中专的学费抉择不同,这次,王保敏赋予了儿子选择这所学校的充分底气,因为他深切体会到自己是如何通过学习走上一条不同的人生道路,所以这一次“很舍得投入”。

“我们的想法是,昆杜可以作为高考独木桥外的另一选项,我们要给孩子尽可能提供足够好的平台。”

当时,以王洪硕中学时代一直拔尖的成绩,考上“985”大学不成问题,理想的话,冲刺清北也有可能。刚开始,申请昆山杜克大学的决定受到了老师和学校的反对。

面试成绩和获得昆杜全额奖学金的消息,让他们开始认真地考虑这所大学。这所学校能办好吗?王保敏搜遍了网上关于昆杜的新闻、征询了许多亲友意见,他的结论是:这是一支由教育部引进的外资概念“潜力股”,依稀可见“龙头股”的风范!

高考成绩出来了,除了昆杜,王洪硕的选项还有其他985大学。最后家庭投票 2:1,希望昆杜能给王洪硕更广阔的视野、更强的综合能力,将来可以走得更远。

做完这个决定后,王保敏激动地拥抱了王洪硕:“儿子,我们做了一个重大的决定!”

8月13日报到以后,惊喜开始不断出现。一切为了学生的办学理念让大家振奋,庄重的本科生入场仪式更是让大家热血上涌。美丽的校园、舒适的宿舍、多彩的迎新活动、家长微信群里孩子们的张张笑脸,著名作家阎连科、击剑奥运冠军仲满和多名学术大佬的出现,让他们见证了世界级名校、世界级师资的风采。


一家三口参加首届本科生开学典礼

王保敏很满意自己和儿子共同的选择,他坚信:昆杜也将会是王洪硕的人生转折点。

点燃火炬的一跃

如今已年过不惑的王保敏,可以精确总结出:中专的开学第一课,正是自己人生转变的重要节点。

那时,他自觉是从农村来到省城的“土包子”,面对发达的省城感到有些眼花缭乱,几乎到了无所适从的地步——在大街上寻找公交车站台,对他来说也是件不简单的任务。然而,班主任的第一节课就点醒了内敛腼腆的他:“不仅要学好课本上的知识,还要学会与人沟通。”

王保敏至今仍记得,开学第一节课,班主任没有谈学习和纪律,而是与大家分享了讲话的“三重境界”,这给了他迈出舒适圈的勇气和指引——先学会开口说,然后有底气说,最终是有能力让所有听众明白自己想表达的意思。

“那节课触动我的不仅仅是开口说话这件事情,而是让我意识到,人要打开自己,勇敢尝试,这样的格局和心态,甚至是学习所有知识和技能的前提。咱们DKU不也一直强调这一点嘛?走出舒适圈,挑战自我。这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意义重大。”

1995年,王保敏通过校招进入聊城市百货大楼实习,他在实习期间顺利转正,成为了一名家电技术专员。随后,从专员到技师,再到管理人员,他和企业一起成长,目睹、经历并参与了国营体制单位顺应市场化的改革。如同当年那位班主任说的那样,两年的中专时光带给他的不仅仅是家电专业技术知识的丰富,更重要的是那股勇于向前的劲头和终身学习的态度。

“求学的过程,赋予了我突破自我的愿望,于我而言这是最重要的。”王保敏如是说。

教育,让这个地地道道的农村孩子看到了一个更大的世界。

这句话在儿子王洪硕身上,似乎得到了更大的印证。


参加2018昆山杜克大学奖学金感恩晚宴

四年昆杜时光,书本上的知识无法概括他的变化。当被问到用三个词概括在昆杜求学带给自己的特质,王洪硕毫不犹豫地脱口而出:勇敢、合作、真诚。


与伙伴完成十公里公路骑行

昆杜鼓励学生迈出舒适区的氛围让他逐渐明白,要主动勇敢地争取和尝试。同学们对学校的活动、社团、各类资源和机会,都会积极响应;教授们也经常鼓励学生们多多参与,把握机会。王洪硕几乎是有些得意地感叹:在昆杜,只要自己主观上不囿于舒适圈,把自己面前封闭胆怯的大门推开,勇敢出“圈”,便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在昆杜,课内小组作业的课堂形式让他逐渐学会了如何与多样的个体进行团队合作。一个团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和擅长的方面,如何分配任务,协调团队内的成员关系,推进团队工作进度,这都是他在大学获得的“隐藏技能”。

除了课内的合作,更为重要的是课外合作。课内仅仅是在给定的条件下完成某个任务,条件是稳定的,基于理想状态的,然而课外才是真正的实践,其条件是不断变化的。这就要求操作者有一定的随机应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和领导能力。

最让王洪硕印象深刻的是大三时和几个同学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经历,王洪硕和团队设计了“亿说ESE(Everyone Speaks English)”——一个以提高英语能力为目的的跨学校英文学习项目。他们希望通过这个项目对接昆杜的国际生和昆山本地感兴趣的高中生,为他们创设贴近生活的英文对话环境。


“亿说ESE”团队和项目参与者

从初创到逐渐成熟,他们克服困难、调整策略、转变方式,每一个小小的决定和将其落地实现的过程,都让王洪硕受益匪浅。

一通百通,他将团队协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到和同学们一起设计程序中去,将资源调度、时间分配、进程把控做得得心应手。正是因为这些积累,王洪硕在腾讯的策划公开课上与腾讯结缘,习惯了统筹和沟通的他自然而然地主动提出担任组长,带领团队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临近毕业,王洪硕拥有了一张职业照

2018年,王洪硕入学没多久,王保敏撰文有感而发,“请你高飞,不必回头”——当时,看着王洪硕一个学期的成长,他感到惊讶,并看到儿子借助昆杜的平台飞得愈发高远的可能性;如今四年过去,父子俩共同收获的是选择和努力后的坦然,和对未来的期盼。

从杨店村到聊城,从聊城到昆杜,再从昆杜到更大的世界……“两代人”的故事还在继续。

记者:李蔚然 陈欣仪
作者:李蔚然 | 编辑:成恳
出品:昆山杜克大学传播部、昆山杜克大学学生媒体中心

如果您是一名记者,正在寻找有关大学的信息或专家采访故事,我们的团队可以提供帮助。

媒体关系

中国传播

李怡
联系电话: (+86) 0512-3665 7720

邮箱: yi.li@dukekunshan.edu.cn

Add our
WeCh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