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向前:昆杜当代中国研究中心联合主任罗宝珍教授

作为一位“八零后”,全球健康教授罗宝珍博士还记得自己的祖辈们家里以前连电也没有。在美国生活了近二十年后,罗宝珍回到了中国,于今年初加入昆山杜克大学,担任全球健康教授,并于今年5月就任昆山杜克大学当代中国研究中心联合主任。此时的她,亲眼见证着中国发生了多么巨大的变化,也有了更多的感悟。

罗宝珍教授

昆山杜克大学当代中国研究中心成立于2018年,旨在对近现代中国进行学术研究,同时为来自世界各地的研究者提供深入合作交流的平台,深入研究影响当代中国的社会、历史、经济和政治课题。

罗宝珍本科毕业于南京大学,在美国佐治亚州立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加入昆山杜克之前,她在美国西华盛顿大学担任社会学教授。

罗宝珍在江西的小镇长大,她深刻感受到自己和父祖辈拥有截然不同的人生机会。在90年代中期,尽管父母努力工作,也仅能拿到总共200元左右的月薪。而外婆不识字,10岁时就成了童养媳。

她回忆:“暑假时我会去看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他们当年还没有通电,还在用煤油灯。”

“但就在此后短短几十年间,中国已经进入了移动支付时代,从还没有普及居民用电跨入普及智能手机的时代。”

“我外婆不会写字,母亲由于经济困难几乎没有上完小学,而我一直读到博士学位,现在从事研究工作,成为一名大学教授,能够去往世界各地探索新知。想到这儿,我总是会感慨万分。”

9岁左右的罗宝珍(左)与姐姐、弟弟在家里的第一台电视机前合影

对于自己所拥有的机会,罗宝珍首先非常感谢家人,她有一个“坚韧而充满爱的家庭”,其次是自己赶上了中国飞速崛起的巨大浪潮。

“这反映了中国如何从一个农业社会转变为这个以知识和技术为基础、以教育为重点、且具有前瞻性的社会。这段历程快到可以用光年来计算。我有时会感到这一切都发展得太快了,令人眩晕,我需要找到安定和沉淀自己内心的方法。”

罗宝珍非常认同昆山杜克大学的定位——作为一所扎根于中国的中外高水平合作办学机构,昆山杜克大学致力于提供通识博雅本科教育和跨学科研究生教育,培养善于应对变化的国际化拔尖创新人才和能够合作解决人类所面临挑战的领袖型人才。

在海外任教14年后,罗宝珍感到世界还不够了解中国。她说:“尽管中国在全球经济、政治和软实力方面正在崛起成为大国,但是全球对中国的认识仍然非常有限,不论是学术界还是普通公众都缺乏了解。因此,昆山杜克大学对我具有特别的吸引力,因为它正在转变这种以西方为中心的视角。”

“昆山杜克大学扎根中国,但又是国际的、面向全世界开放的高校,吸引了心态非常开放的师生,他们深入了解中国,对中国有更加成熟的认识。”

罗宝珍经常接受媒体采访,她的研究侧重于全球老龄化、社会变革和照护政策,教学领域包括社会老年学和当代中国社会。

罗教授多次受邀接受CGTN美国频道访问

罗宝珍表示,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加剧,就业结构将发生重大转变,会更加注重技术、教育,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应对劳动力短缺, 同时对照护经济的投资力度也会更大。

罗宝珍认为,中国正处在转型期,尤其是在苏州包括昆山这样的城市,从劳动密集型经济转型为基于创新的技术密集型经济,减少对人工的依赖,同时寻求通过技术升级,解决失业和就业不足等问题,从而建成一个无论在社会发展上还是在环境保护上都更具可持续性的经济。

她认为,人工智能将导致某些劳动密集型的工作消失。“人工智能将取代相当多的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它也能解决劳动力短缺问题。从就业结构而言,未来我们将会看到很多的变化。”

在昆山杜克大学,罗宝珍的研究包括在宏观层面上分析中国的照护经济,聚焦于研究苏州和上海地区护理人员的培训,包括护理人员的能力培养和社会认可等课题。

作为当代中国研究中心联合主任,罗宝珍致力于推动学校所有研究领域就当代中国议题开展高质量的研究和教学,促进师生们对全球知识库做出优秀贡献。

罗宝珍教授带学生们前往浙江农村地区

罗宝珍希望推动有影响力的研究,如区块链技术应用、社交媒体对饮食的影响、三胎政策、人机互动和土壤污染等广泛课题。

她表示:“我的工作是支持教师、学生,促进合作,在学校内部形成社区共识,并建立一个全球网络。”

“在了解当代中国方面,昆山杜克社区内有非常丰富的底蕴。当代中国研究中心具有独特定位,能够真正捕捉到我们社区内的这种活力、能量和开放的心态,并将其转化为研究和教学内容,拓宽个人和团队的思维。”

有关当代中国研究中心的更多信息,请访问学校官网:https://www.dukekunshan.edu.cn/cscc/

如果您是一名记者,正在寻找有关大学的信息或专家采访故事,我们的团队可以提供帮助。

媒体关系

中国传播

李怡
联系电话: (+86) 0512-3665 7720

邮箱: yi.li@dukekunshan.edu.cn

Add our
WeCh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