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山杜克大学近日公布聘任和晋升终身教授名单,以表彰他们在教学和研究领域的杰出贡献。
他们是材料科学教授蔡珺亮(Kwang Leong Choy)、应用经济学副教授崔静波、数学副教授Konstantinos Efstathiou、物理学教授黄锴、环境科学副教授李彬彬、中文研究和语言副教授李锦华和电子与计算机工程副教授翁安林。
昆山杜克大学学术事务副校长麦非文(Scott MacEachern)表示:“为昆山杜克大学的终身教职队伍增添新力量是塑造学校未来、实现使命和进一步增加影响力的重要一步,我对每位成员持续为昆杜所做的贡献表示衷心感谢,并期待大家在未来取得新的成就。”
聘任和晋升终身教授介绍
蔡珺亮博士的研究方向是利用新颖和先进的材料合成方法,开发基于超薄/薄/厚膜的高性能纳米结构和纳米复合材料,用于太阳能电池、储能、光电子、环境、工程、保健和生物医学的应用。她在创新、环保和成本效益的非真空化学气相沉积平台技术方面的开创性研究,获得了工业公司的专利、技术转化和开发,并获得了克罗尔奖章和奖项(2020年)以及材料、矿物和采矿研究所(IoM3)的格伦费尔德纪念奖和奖章(1999年)等多项奖项。她领导并参与了许多国家研究项目、欧洲研究项目和国际研究项目,并与学术界和工业界的大型联合企业合作。她在昆山杜克大学教授材料科学、材料合成和表征、纳米功能材料以及材料与能源、环境科学和全球健康相关课程。
蔡博士拥有牛津大学的材料科学博士学位和诺丁汉大学的材料学博士学位。在加入昆山杜克大学之前,她是伦敦大学学院(UCL)的新材料研发所的创始主任和教授,并曾是伦敦大学学院高级材料科学研究生授课课程(硕士)的课程主任。她曾在诺丁汉大学担任材料学主席和大学创新中心的研究主任。蔡博士还获得过牛津大学Violette和Glasstone研究奖学金,诺丁汉大学和伦敦大学学院的教学奖,并分别于2007年和2010年被授予英国材料、矿物和采矿学会研究员和英国皇家化学学会研究员称号。
崔静波博士的研究方向包括环境经济学、创新经济学和国际贸易。他的研究成果刊发在环境与资源经济学、农业经济学、能源经济学等顶级国际学术期刊上。同时,他还长期担任环境经济学顶级期刊的审稿专家,包括《环境经济与管理》《环境与资源经济学会会刊》《环境与资源经济学》等。崔博士关于气候变化与低碳创新的科研项目获得了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他目前关注于气候变化的经济学分析、生物质能源政策的经济学福利分析以及环境政策与企业低碳技术创新等。
加入昆山杜克大学之前,崔静波博士在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任副教授、入选湖北省楚天学子人才计划。他还曾任美国爱荷华州立大学经济学系博士后及访问助理教授。他本科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硕士毕业于武汉大学,并于美国爱荷华州立大学获经济学博士学位。
Konstantinos Efstathiou博士的研究方向涵盖动力系统和数学物理的一般领域,主要关注可积哈密顿系统的几何和耦合振子网络的动力学。他发表了一系列关于可积哈密顿系统的专著,其课题研究成果已经出现在该领域一些最负盛名的期刊上。在他14年的教学生涯中,他教授了大量的基础与高等数学和物理课程。他在昆山杜克大学教授基础和高级数学课程,重点是教学创新性、调动学生积极性和包容性。
Efstathiou博士在希腊雅典大学获得物理学学士学位和物理学硕士学位,并于2004年获得法国滨海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并获得法国博士生毕业论文最高荣誉评语。他在2005年至2012年期间担任荷兰格罗宁根大学数学系博士后研究员。2013-2014年,他在西交利物浦大学数学科学系担任讲师,并担任数学科学代理系主任。2014年,他回到格罗宁根大学并担任助理教授职务,之后加入昆山杜克大学。
黄锴博士的研究方向在于通过实验和计算机数值模拟的方式理解、预测并最终控制砂粒(即颗粒材料)的集体行为,为太空探索、基于粉末的添加剂制造工艺(3D打印)、山体滑坡和地震触发、沙丘迁移和运输等广泛的应用领域建立基础。此外,他的研究兴趣还包括歌剧院室内声学设计。
黄锴博士在南京大学获得电子工程学士学位和物理声学博士学位。2006-2009期间,他在马克斯-普朗克动力学和自组织研究所做博士后。自2009开始,他在德国的拜罗伊特大学组建了一个研究小组,并同时教授本科和研究生阶段的物理课程。2014年,他通过了物理学的德语国家教授资格考试(Habilitation);2015年到2019年,他在拜罗伊特大学担任教职。
李彬彬博士主要从事保护生物学研究,通过交叉学科的方式,研究人与自然耦合系统框架下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气候变化应对、人类健康)的协同效应。她的主要方向为全球变化下保护优先区规划与脊椎动物保护。
李彬彬博士被美国探险者俱乐部(The Explorers Club)评为改变世界的50位探索者之一,担任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世界保护区委员会(IUCN WCPA-Protected Planet)专家组联合主席,物种生存委员会专家、世界保护地委员会专家、绿色名录标准与评估专家,柳叶刀Lancet/PPATS病毒溢出防范委员会委员。她是《综合保护》的主编,并且是《生态与进化前沿》的副主编,还担任《保护生物学》《全球生态与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国家公园》的编委。她曾在Science,Science Advances,PNAS等期刊上发表文章40余篇。
李彬彬博士是全国防鸟撞行动网络发起人,万物影像保护中心理事长,迪斯尼电影“诞生在中国”科学顾问,《岷山秘境-王朗》导演、2022中国野生生物影像年赛年度最佳自然摄影师,西南山地科学顾问及签约摄影师、果壳作者,她致力于通过多媒体手段进行科学传播与政策倡导。她于2010年获得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士学位和经济学双学位,2012年获得密歇根大学自然资源与环境学硕士学位,2017年获得杜克大学环境学博士学位。
李锦华博士对中国当代电影及其对身份、性别和文化政治的跨国阐述感兴趣。她对电影文本如何在民族与跨国、本土与全球以及多变的二元对立之间发挥中介作用尤为感兴趣。她曾教授过中国和东亚电影、跨国电影翻拍、中国和东亚文学、武侠电影、汉语、亚裔美国人流行文化、电影研究等课程,并领导过赴中国、日本和韩国的海外学习项目。自2022年起,她担任亚洲研究发展项目校友分会董事会成员。自2021年起,她担任《学术与职业汉语》杂志编委。
李锦华博士拥有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士学位和英国文学硕士学位,并在普渡大学获得比较文学博士学位。在加入昆山杜克大学之前,李锦华博士担任北卡罗来纳大学阿什维尔分校中国研究和语言学正教授,以及跨学科/国际研究项目主席。
翁安林博士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人工智能(AI)和机器学习,特别是聚焦于自适应控制(强化学习,马尔可夫决策过程),多目标优化(折衷规划,公平优化)和偏好处理(表示,引导和学习)。他在昆山杜克大学教授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和算法。
在加入昆山杜克大学之前,他曾在上海交通大学交大密西根联合学院担任副教授。此前,他也曾在英国伦敦担任金融量化分析师,并曾担任人工智能协会会议和欧洲人工智能会议的领域主席。作为研究人员,他经常在顶级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会议(如国际人工智能联合会议,人工智能协会会议,国际机器学习会议等)上发表论文,并获得最佳论文奖。他的工作还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上海自然科学基金、雅虎和网易等机构的资助。
翁安林博士拥有法国国立统计和信息分析学校(ENSAI)统计工程师文凭,以及法国巴黎索邦大学人工智能硕士和博士学位。他曾是索邦大学、卡内基梅隆大学、中山大学等高校的常任或客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