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初,当自然奥秘之光刚冒出文明的地平线,科学家如亚里士多德和墨子的研究都覆盖了极广的范围,以博物多知而立名。随着学术研究的复杂性水涨船高,之后的学者们越来越偏向于专注于一小块细分领域。不过在如今,知识系统的日渐完备导致去理解和探索自然现象又往往需要研究者们拥有跨学科的知识储备。以“软物质”这一概念 (即处于固体和理想流体之间的物质,如液晶、胶体和细胞等)为例,对其的研究涵盖了物理、化学、生物三大领域的知识。为了促进不同领域之间学者们之间的交流并讨论如何将数学工具应用到宏观(千米到厘米)、介观(微米到纳米)、微观(埃,即纳米的十分之一)各个空间尺度内有关软物质的研究,昆山杜克大学于12月17日至20日主持举办了首届软物质研讨会并邀请了来自杜克大学、清华大学和东京大学等全世界知名高校的学者以线上或线下的形式参加会议。
在18日早晨的开幕式上,昆山杜克大学本科生项目自然与应用科学学部主任黄锴博士和大数据研究中心主任与科研副院长李昕博士分别致欢迎辞。在随后为期两天半的正式环节内,共有29名来自知名院校的学者通过线下或者视频会议的方式向参会人员展示他们的研究内容并解答听众们的疑问。
左上顺时针方向起:郑昌龙博士、郭思齐博士与徐士鑫博士
张凯博士介绍自己的研究领域
在线下参与研讨会的一些教师与学生
从金属玻璃的性质到血块凝结的原理、从蛋白质分子的堆积到大脑神经网络的工作机制,演讲者们在这次研讨会上分享的话题可谓是包罗万象,涵盖了诸多自然与人工物质的深邃奥秘。来自昆山杜克大学的数学助理教授徐士鑫博士、化学助理教授张凯博士、生物学教授郑昌龙 (Chang Yong Chung) 博士、物理学副教授黄锴博士、数学副教授康斯坦丁诺斯·艾夫斯塔西欧 (Konstantinos Efstathiou) 博士、物理学助理教授黄明重 (Hwang Myung Joong)博士以及认知神经科学副教授郭思齐 (Sze Chai Kwok) 博士分别主持了从17日夜晚到20号上午的研讨进程。
在当今的自然科学界,横跨多个学科的学术研究通常需要不同领域的学者协力,而这次研讨会在分享演讲者研究内容的同时也激励了参会者们对自己专注领域之外的热情。对此,会议的组织人之一的张凯博士评价道:“我们这次会议借助DKU的软硬件优势,线上线下联合举办,邀请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还有工程背景的国内外知名科学家,从多学科交叉的角度,共同探讨了软物质领域诸多重要的科学问题。从沙粒的受力应变到液滴的浸润流动,我相信这次研讨会能从多个角度带领大家探寻自然界里平凡而又神奇的现象。”
会议的组织人之一徐士鑫博士也说道:“在这次会议中我们聆听了来自生物,物理,化学和数学领域的专家的前沿工作报告,对软物质方向的发展和应用前景有了一个全新的,各角度的交叉认识。也进一步推动了昆山杜克大学的学科交叉发展与合作。”
就本次研讨会覆盖的学术范围之广、囊括的研究热点之多而言,想必有许多同学对会议内容感兴趣,我们也欢迎大家通过活动网站了解更多信息。此外,会议的顺利举行离不开行政人员和学生志愿者的辛勤付出。从会场布置,人员安排到流程把控,参会学者们都能感触到工作者们的用心与细致。在感谢他们辛苦劳动的同时,会议组织者们也期盼着下一届昆山杜克大学软物质研讨会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