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Close this search box.
Search
Close this search box.

昆杜师生研究应对废弃口罩带来的微塑料污染问题

昆山杜克大学材料科学助理教授石炜炜博士与2023 届本科生沈佳怡开展科研项目,探索口罩如何在海水中降解,从而揭示市面上不同类型的口罩加剧海洋污染,研究结果发表在同行评议的学术期刊《朗缪尔》(Langmuir)上。

石炜炜博士介绍:“在新冠疫情期间,口罩成为许多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虽然现在疫情不再是公众关注的焦点,但废弃口罩处理仍然是一个重要问题,尤其是在减少塑料污染方面。”

昆山杜克大学材料科学助理教授石炜炜博士

自世界卫生组织于2020年3月正式宣布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列为全球性大流行病后,口罩成为预防这个空气传播疾病的主要防护措施之一。石炜炜博士和沈佳怡在论文中引用的研究数据显示,虽然使用口罩有助于减缓疫情传播,但口罩产量迅速攀升也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全球塑料产量激增,从2018年的3.6亿吨增加到2020年的6.98亿吨。尽管塑料产量在此后有所下降,但仍高于新冠疫情前的水平。

石炜炜博士解释:“口罩的处理或其废弃处置不当,加剧了环境污染问题。口罩降解可能会留下微小的塑料颗粒,即微塑料,这在海洋环境中尤其危险,因为微塑料会吸附海水中的污染物,且很容易被海洋生物摄入体内,对生物系统造成严重损害。”

研究人员测量了不同类型的口罩在海水中降解的速度和程度,揭示了各类口罩对海洋环境的危险程度。研究人员将市面上七种不同类型的口罩,即普通外科口罩、N95口罩、PET口罩、PU口罩、棉口罩、尼龙口罩和丝绸口罩,置于类海洋环境中。具体做法是将各类口罩浸没在替代海水中,全天打开、关闭紫外线灯和热板,模拟海洋中的自然老化过程。此外,研究人员还采用了一系列结构和化学特性分析技术,分别测试未处理的口罩和实验处理后的口罩,以探究实验的具体影响。

昆山杜克大学本科生沈佳怡将前往哥伦比亚大学攻读硕士学位

在口罩老化处理 14 天后,研究人员比较各类口罩在实验前后的重量变化,以分析口罩的降解程度。结果发现, PET 口罩降解最明显,其后依次是 N95 口罩、外科口罩、尼龙口罩和丝绸口罩。PU口罩和棉口罩几乎没有降解。

研究人员随后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口罩中每层材料的微观结构进行成像,以检查人工老化之前和之后的纤维形态,再对每层口罩材料进行了 X 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及其它测试,更详细地了解各类口罩的化学种类和分子结构是如何降解的。

研究发现,口罩的化学结构和成分没有发生显著变化,这可能是由于人工老化过程相对较短,表明口罩降解需要更长的时间。不过,在所有测试的口罩上都发现了微塑料,而微塑料污染会破坏海洋环境。

石炜炜博士解释:“我们的研究发现凸显了各类废弃口罩的潜在危险。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口罩的降解,它们很可能成为微塑料污染源,而微塑料会进入到生物系统,出现在我们食用的海鱼或其他海产品中,从而损害人类健康。”

如果您是一名记者,正在寻找有关大学的信息或专家采访故事,我们的团队可以提供帮助。

媒体关系

中国传播

李怡
联系电话: (+86) 0512-3665 7720

邮箱: yi.li@dukekunshan.edu.cn

Add our
WeCh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