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Close this search box.
Search
Close this search box.

昆山杜克大学五位教师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研究资助

近日,昆山杜克大学五位教师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研究资助,他们分别是电子与计算机工程教授黄开竹博士、环境政策教授张俊杰博士、数据科学助理教授邹东勉博士、生物学助理教授Eunyu Kim博士和环境科学助理教授蔡志扬(Chi-Yeung Jimmy Choi)博士。

电子与计算机工程教授、大数据研究中心主任黄开竹博士获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资助,将开展基于对抗训练的深度学习鲁棒泛化性研究及应用

黄开竹博士将会研究深度神经网络的鲁棒性和可信度。深度神经网络是人工智能的一个分支,它受人类大脑启发,由多层连接的神经元组成。深度神经网络已经被应用在各行各业当中。

虽然深度神经网络在许多应用中都取得了成功,但最近的研究表明,通过添加输入数据的小扰动,它们会被轻易愚弄。

黄开竹博士说,该项目研究深度神经网络针对对抗攻击的鲁棒性问题和泛化性问题,同时还将研究因果推理和流形学习,以提高模型的稳健性和可解释性。

该项目为期四年,有望使深度学习方法被可靠地应用于各种复杂场景和实际工业领域,例如自动驾驶和财务预测。

昆山杜克大学环境政策教授、杜克大学尼古拉斯环境学院教授、昆山杜克大学可持续投资研究项目主任张俊杰博士获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资助,将开展气候转型风险对中国企业经营影响的实证研究

该项目为期四年,主题为“气候转型风险的经济后果:基于中国企业的微观实证研究”,主要研究气候转型风险对企业影响的传导机制,制定企业气候转型风险规避实践策略,为气候政策的科学决策提供坚实的经验证据。

张俊杰博士将研究中国上市公司的数据和低碳创新数据,以量化微观层面的气候转型风险。他还将开发一个计量经济学模型,根据中国的“双碳”战略目标提出的政策冲击,确定气候转型风险与中国企业行为策略之间的因果关系以及相应的经济后果。中国于2020年提出“双碳”计划,力争于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通过衡量气候转型风险对不同地区企业的异质影响,我们将向企业揭示气候转型风险的传导机制,制定切实可行的气候转型风险规避策略。同时,实证结果也可以应用于政策制定过程,为气候政策的科学决策提供坚实的经验证据。”张俊杰博士补充道。

昆山杜克大学数据科学助理教授邹东勉博士获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资助,将开展双曲空间的散射变换及其应用的研究。

该项目将拓展几何深度学习的理论和特殊结构数据的处理方法,这是一个新兴的人工智能领域,可能会对药物发现等领域产生影响。

该项目为期三年,研究在散射变换的框架下,用多尺度分析方法针对双曲空间进行特征提取。该方法期望应用在图数据、自然语言数据和分子数据。

邹东勉博士补充说,他的项目的最终目标是建立几何深度学习在挖掘具有独特结构属性的数据方面的“实际相关性”。

昆山杜克大学生物学助理教授Eunyu Kim博士获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外国学者研究基金项目资助,将开展可持续与非转基因作物育种应用中转座子移动的调控机制研究

该项目为期两年,将致力于应用全新的技术来精确追踪作物生物育种过程中转座子的移动,揭示转座子在作物基因组中转移的精准分子机制。这项前沿的创新性研究将大大促进转座子生物学和可持续作物育种研究领域的发展。

Eunyu Kim博士的研究将聚焦转座因子(转座子)——那些能够在基因组中移动的DNA片段。虽然转座子是推动遗传变异和进化的重要方式,但是它也有可能插入关键基因中从而导致致命性的突变、带来重大的风险。

“随着近年来基因编辑技术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作物科学,转座子在植物科学中的重要性也在不断增强,”Eunyu Kim博士说。

“当前的基因编辑方法通常需要用到组织培养技术,在此过程中会激活大量的转座子。转座子激活有可能会对作物基因组带来重大的改变,因为由于作物基因组通常含有很高比例的转座子,有时甚至超过90%,所以作物更容易受到转座子的影响,”她补充道。

Eunyu Kim博士的目标是利用单细胞核、实时分辨的突破性技术追踪转座子的运动,并揭示控制其转移的精准分子机制。

“我们独特的方法有望为转座子生物学和可持续作物育种的研究带来颠覆性的变革,” Eunyu Kim博士说。

环境科学助理教授蔡志扬博士获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资助,将开展“双碳”目标背景下的土地利用变化对迁徙水鸟影响的研究。该项目为期四年,研究以东亚的濒危候鸟黑脸琵鹭为对象。

蔡志扬博士的研究旨在量化与气候相关的土地利用变化(例如风能和太阳能发电厂的建设)对迁徙水鸟的影响。

他说:“东亚沿海地区,包括潮间带湿地和水产养殖塘,已成为绿色能源建设的重要区域。然而,该地区也是许多迁徙水鸟在迁徙中途停歇和越冬期间的重要栖息地。这些土地利用变化对于迁徙水鸟的影响尚不明确。”

蔡志扬博士将通过卫星追踪手段,揭示黑脸琵鹭栖息地利用模式的时空格局与驱动因子,量化其飞行特征,例如飞行轨迹、高度和活动区域,识别其频繁使用的飞行路径,并结合可再生能源建设的分布来明确黑脸琵鹭的响应方式。

这项研究结果不仅将为东亚地区迁徙水鸟的保护政策提供针对性的科学依据,也将为全球可再生能源建设中如何平衡迁徙水鸟保护需求提供案例示范,为推进应对气候变化与保护生物多样性协同治理提供中国方案。

如果您是一名记者,正在寻找有关大学的信息或专家采访故事,我们的团队可以提供帮助。

媒体关系

中国传播

李怡
联系电话: (+86) 0512-3665 7720

邮箱: yi.li@dukekunshan.edu.cn

Add our
WeCh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