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Close this search box.
Search
Close this search box.

当一个18岁女生,成为知名博主

滑着滑板,在清晨的阳光里穿梭,去上一节早八课,到便利店买两个饭团和一盒酸奶,去宽敞明亮的图书馆自习,再泡在健身房练两小时有无氧,回到宿舍后跳会舞再写作业。

这是昆山杜克大学2028届本科新生汪奕如普通的一天,也是被数万网友围观点赞的一天。

现年18岁的奕如,还有一个身份——小红书博主。她从2023年初开始在小红书上分享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目前已积累了6.4万粉丝,其中一条三分钟的高三寒假学习vlog获得了11万点赞。

与泼天流量同时到来的,是变现的诱惑和质疑的声音,但这些没能让她混乱和动摇,她稳稳地走在自己的轨道上——踏实地学习,拿下外研社杯国一,在篮球、游泳比赛中获奖,并作为街舞社社长出现在大大小小的舞台上。

在昆杜就读的三个月里,她体验了一种与高中截然不同的自由生活,也用视频记录下了这个探索的过程。


记录成长 成为知名博主

不到两年的时间,90多篇笔记,汪奕如记录下了高中生活的点点滴滴,也分享了许多硬核的学科知识和学习经验。

她拍在校上学日常、一个高三生的自白、全英混剪vlog,聊学习的苦恼、努力的意义,也写时间管理方法、写作技巧、易错知识点整理,每一条都有几百上千的点赞。

这是她发布第一篇笔记时不曾预见过的结果。“一开始,我只是想用小红书查一些资料。”她后来尝试着记录自己的学习生活,发现有很多人对此感兴趣,就一直坚持了下来,即使是高三也未曾中断。

“高中学习任务那么重,怎么还能抽出时间来写稿做图、拍视频、剪视频?”不少人都曾在她的内容评论区发出这样的疑问。

汪奕如却解释说:“其实没有花很多时间。有时候觉得自己笔记做得不错,就拍个照上传;有时候不打草稿地对着镜头聊聊自己的心路历程;哪天状态好,就记录下当天的生活。”

她说,拍摄是“顺手而为”,剪辑一小时左右,偶尔提前构思一下画面。

翻看汪奕如的账号内容,能感觉到一种“未经雕琢的真实”。大部分视频的封面,都是她穿着校服,在书山书海里埋头学习的身影,内容也多是记录每节课学了些什么。“镜头对着我时,像有双眼睛在盯着,不会分心,反倒学得更专注。”

在高强度学习vlog的评论区,经常有人留言“看完更有动力了”;在舞台表演或比赛获奖的分享下,有人评论“好阳光自信,要向你看齐”。这些反馈是汪奕如坚持创作的动力,也是她的初心:“我希望能传递给别人一些能量,希望我的真实经历能帮助到他们。”

她坦诚地剖析自己消化同辈压力的心路历程:小学常年第一名,进入名校初中,再考进省重点高中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身边的人越来越优秀。她开始学习去观察他们的闪光点,意识到“天才是少数,多数人的‘天赋’是用无数努力换来的”,放弃了无意义的比较,把专注点放在自我提升上。

同龄的女生很多有严重的身材焦虑和容貌焦虑,有时会因别人的一句话内耗到影响正常生活,奕如希望她们能更自信些,同时身体力行地对抗着这些焦虑。她有一颗牙齿向内凹陷,有人在视频下问她以后打算整牙吗,她说不会,觉得这是自己的一个特征;有人“温馨提醒”她好像嘴巴有点歪,她说自己是大小脸,认为人的脸不可能百分百对称,真实的人就会有瑕疵,这并不是什么奇怪的事。

这些真诚的分享为她赢得了许多喜爱和夸赞,也让她的生活与过去有了些许不同。

流量场中的自我坚持

一条“高三生寒假自习的一天”的3分钟视频,在今年初突然火出圈了,有了数百万观看,奕如的评论区和私信里,也涌进了一些质疑的声音。

“一天真的能做这么多吗,感觉像演的。”

“都这么忙了,还有时间拍摄和剪辑啊?”

“脚本有点似曾相识……”

一开始,奕如有些伤心,也有点气愤和无奈,但她并没有言辞激烈地反击,而是耐心解释,争议的声音渐渐消失了。有人甚至为自己的质疑道歉,并反过来鼓励她。

“大家本性都是善良的,只是有不同的想法而已。只要礼貌、真诚地沟通,哪怕对方不理解,也会予以尊重。”

成为博主后,要面对的人从数十个同龄的同学,变成了成千上万个不同年龄、经历、地区的人,声音更驳杂,但奕如仍然相信沟通的力量,“‘我们要不聊聊?’这种想法可以解决大多数问题”。

高曝光和关注度带来的,还有名利。

奕如记得第一次在咖啡店被粉丝认出来的场景:当时她正伏案学习,爸爸在旁边工作着,有个人走过来问,“你是Holly吗?”,还问能不能合个影。对她来说,这是一次既惊喜又有趣的体验。

然而,汪奕如始终坚持自己的创作原则。在千粉素人也能接到广告的平台,奕如收到过不少广告主的邀约,为学习软件、文具产品拍几张图、写几段话,就能获得三四千的收入。变现是很多人在公共平台分享的动力和最终目标,但奕如在账号的简介里写下了“暂不接广”四个字。

“带货有违我分享生活和学习经验的初心,而且我不能保证质量。”

在大学自由成长

谈及选择昆山杜克大学的原因,奕如表示,“昆杜的全英课堂氛围和阳光积极的学生们,让我觉得这是一个探索自由与成长的理想校园。”

高中时,“自律”便是奕如的标签之一,到了大学,她依然不是在去上课自习,就是在去运动的路上。校内自习室和健身房是她大学日常vlog里的“常客”。

从校内图书馆到学术楼、社区中心乃至宿舍楼,昆杜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和自由的探索空间。

“你随时能找到一个适合自习的角落,甚至可以在草坪上晒着太阳学习。”

奕如尤其喜欢学校的图书馆,因为她觉得这里学习氛围特别浓厚,硬件设施和书籍也是应有尽有。

“我特别喜欢三楼窗户边的一块学习区域,视野特别开阔,对眼睛也很好,在这里学习感觉身心特别健康。”

在昆杜的第一个七周学期,奕如充分体验了全新的大学环境和生活。在新生周时,她主动申请成为小组长,组织最后一天的才艺表演,构思了杯子歌舞节目,让每个小组成员都能参与其中。延续多年的爱好,加入街舞社,为校内邀请赛的表演集中排练。泡在校内健身房做力量训练,或者去游泳、滑板、打篮球,每天运动4小时以上。

“昆杜有许多展示自我的机会,大学时间又很自由,我想挖掘一些新的可能性。”

奕如从不畏惧展现自己的才能——小学就参加歌手比赛、在校合唱团当主力;初中成为音乐社社长,拿到校园歌手总冠军,跟着校篮球队打区赛;高中任街舞社社长,拍视频做自媒体账号。她希望自己被更多人看到,“这样才能认识更多人,和他们交流学习,与和我同频的人产生心灵的碰撞。”

为此,她总在学习各种新技能的路上,尝试拳击、桨板、射箭、棒球等运动,自学尤克里里、笛子、画画和韩语,她还准备在新学期里选修足球或乒乓球。

因为爱好丰富,她和人总是有得聊。昆杜学生来自全球70个国家,奕如经常和不同国家的学生交流,聊各自的生活、喜欢的运动、对校园活动的看法、探讨哲学问题。

汪奕如(右一)

“昆杜有非常国际化的环境,我能认识世界各地的、在不同语言文化里成长的人,和他们做朋友,拓宽自己的视野。此外,全英教学的国际化体系也让我从课堂、学习任务、交流等各个方面提升英语水平,拓宽我的视角,带领我们认识世界,认识文化,促进文化交流和拓宽视野,真正向‘做一个世界公民’的身份强化自我。”

有一次,她邀请巴基斯坦的同学朋友尝试自己做的美食——猪肉饺子和酒糟汤圆,结果很不巧,这恰好是对方的禁忌食物。这让汪奕如体会到了在跨文化交流中,了解对方文化习惯的重要性。

学术上,她选修了Emily McWilliams教授的哲学写作课,探讨非人类动物伦理问题。

“我之前是纯理科思维,从未深入思考过这些哲学和伦理问题。我真的很喜欢这门课、教授和我所收获的一切。”

大学四年的画卷才刚展开,汪奕如已经有了诸多设想:“我想在视频风格上有所突破,拍一些有思考的内容。”

每次路过印有自己照片和寄语的新生条幅时,她都会拍下来。她的寄语是,“对我们想要的保持希望,给我们所爱的人带来希望。”

如果您是一名记者,正在寻找有关大学的信息或专家采访故事,我们的团队可以提供帮助。

媒体关系

中国传播

李怡
联系电话: (+86) 0512-3665 7720

邮箱: yi.li@dukekunshan.edu.cn

Add our
WeCh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