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Close this search box.
Search
Close this search box.

王美璇:跨专业进快消巨头公司做管培生

王美璇是昆山杜克大学2023届媒体与艺术专业的本科毕业生。今年秋天,她收到了全球最大的糖果制造商——玛氏集团的综合管培生offer。有“高管苗子”之称的顶级外企管培生,招的多是商科、硕士生,作为文科专业的本科生,她是如何打破那堵“隐形玻璃墙”的?

乔布斯曾经在一次演讲中说到,人生是无数个散乱的点。当你向前看时,它们散乱无章,而只有当你回过头去看那些过去的日子,会发现原来这些点都彼此相连。

对王美璇来说,大学四年的经历看似顺理成章:课内成绩好,所以有时间做课外活动;课外活动锻炼了能力,所以获得了知名企业的实习机会;通过实习积累了职业经验,所以拿到了好的工作机会。

但身在其中时,她无法预知时间的礼赠:“拓宽广度”的另一面是失去方向感的焦虑,“打通深度”的指向既可以是坚韧不拔也可以是冥顽不灵。

在昆山杜克大学的通识博雅教育体系下,大二前不分专业、选课开放,同学们既可以对外探索不同学科专业,又可以对内探索自我兴趣。在昆杜老师的耐心引导下,在高中时作为理科生的王美璇最终选择了媒体与艺术专业,开启了全新的探索之旅。

山本耀司曾说,“自己”这个东西是看不见的,只有撞上一些别的什么,反弹回来,才会了解“自己”。

对她来说,昆杜就是那面镜子、那根弹簧、那双助推的手,让她在迷茫中「看见自己」,在低谷时积蓄力量,在踌躇中突破自我,迈出跨越边界的那一步。

在碰撞和反弹中看见「自己」

探索自我之路,各人节奏都不相同。有的人十来岁就确定了人生志向,之后的每一步只需从心所欲;有的人大器晚成,在社会的洪流中摸爬滚打了多年,才发现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王美璇正处于两者之间,她很早就发现自己擅长的领域,但花了一段时间才找到自己真正热爱的是什么。

在从事化学研究的家人影响下,王美璇曾认为自己也会复制粘贴同样的职业道路。在高中时期,她最喜欢的课程也是化学课。当时,她的化学老师有一个特殊的上课习惯:学生回答不上问题时,如果说“我不知道”,就要罚站;如果回答“我再思考思考”,就可以坐下。

言语塑造信念,在潜移默化中,王美璇习惯于面对事物自己掌握主动性:“自己的迷茫需要自己找到答案。

在昆杜的通识博雅教育体系和学业导师的鼓励下,王美璇在大学的前两年广泛选修了很多课程——政治、文学、公共政策、经济、数学等,敞开自我,去接纳新知识。

也因为这些“杂乱无章”的选课,她和不同专业的同学们成为了朋友,并且持续地从朋友们身上得到灵感与启发。

在她刚来到大学时,她的学业导师曾跟她说:“在大学里,你从你的同学身上学到的东西应该要比从教授身上学到的东西更多。”这句话一直印在她脑海中。

大一时,王美璇喜欢在创新楼三层的阳光区待着,因为那里的茶水间有很多口味各异的茶包。有一个午后,她正在放松,等茶包的浓缩液扩散开来,偶然间却听到隔壁某个教授的办公室里,有一位学姐在和教授讨论自己的论文选题。当时,她无比惊喜地发现那位学姐所讲的内容正是自己喜欢却不知道如何表达的东西。

一滴深绿的茶坠入纯净水中,从此这杯水再也不是从前的无色无味。

王美璇随后找到那位学姐进行了更多交流,并在学姐的推荐和引荐下阅读了许多相关书目并认识了一些研究方向相关的教授。这种喜悦是无以言表的。

“在我想说又不知道怎么说的时候,有个人把我想说的所有东西都说出来了,”王美璇说,“那一天,我找到了自己的语言。”

(王美璇与Choi教授)

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王美璇结识了她后来的毕业设计导师Jung Choi教授。在上课之外,王美璇也经常去找Choi教授聊自己日常观察到的一些现象和自己的想法。教授总是耐心地倾听,从中敏锐地判断出她现在需要哪方面的指引与辅导并给予点拨。

在她踌躇时,教授则会推她一把,带着她向内心深处求索。比如,王美璇最喜欢的研究内容是东亚青少年流行文化,可这方面的英文文献少,权威学者也相对较少,尤其是针对近年来一些前沿、新兴的现象,高质量的英文研究资料几乎缺席。她曾经想过选择一些更讨巧的主题,但Choi教授却坚决支持她研究自己喜欢的东西,鼓励她尽情享受思考的乐趣,不被外界的声音影响。

在这种学习模式下,王美璇意识到自己没有办法“糊弄”

“只有把理论真的吃透了,才可以灵活地运用这些框架与工具,在全新的地方挖掘独特的宝藏。那时候我每时每刻都在想这件事,就连刷微博的时候,观察到一些粉丝和偶像之间的互动模式,我都会截图下来,后面整理思考,就为了找出思考的线索。”

过程虽然辛苦,但王美璇也从创造中获得了莫大的成就感,从而确认了自己对媒体理论的兴趣。

享受过程

学业之外,王美璇还一直参加着各种活动、实习,在实操中锻炼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尽管那些问题有时会让她近乎崩溃。

第一次实习时,是在一家国家通讯社,她被分配至一个内部创业项目,压力非常大,节奏也很快,她几乎没有学习和适应的时间,就要面临对接项目,洽谈合作的工作内容。彼时,她经常处于一种“非常崩溃但不能让人看出来”的状况:“我还没准备好,可是时机马上就要溜走了。”

王美璇觉得那时的自己像被鹰妈妈推下悬崖的雏鹰,还没学会飞,但既然跳下去了,那就只能尽力挥动翅膀,感受风的气息。

这段经历也塑造了她此后「Jump and fall」的行事理念——不要怕坠落,哪怕在悬崖边上,也要敢迈出下一步。

实习期间多线任务管理的常态锻炼了王美璇“分心”的能力。假期结束后,她也习惯同时做多件事,从多个方向上共同构筑成就感。

大三刚开始的时候,她一边啃着艰深的专业课,一边做暑期研究的收尾工作;一边在学生媒体中心和宿舍生活部门承担学生工作,一边又筹备着下一年的学术峰会。几乎每次赶截止日期的时候,她都会重温「Jump and fall」的失控感,并从中体会到过山车般的刺激。

在事情几乎排满的时候,有一个快消商赛的机会出现在她眼前。

当时,拉她参与商赛的学姐正在巴黎高商攻读全球排名第一的市场营销项目。看到学姐朋友圈中精彩的生活与交流时侃侃而谈的自信感,王美璇隐约看到了一种理想中的自己的状态。于是,她再一次选择为自己“增负”,开始了新的挑战。

商赛的案例需要做市场洞察、新品设计、渠道管理、活动运营等。在开会时,两位商科出身的组员经常用专业术语沟通,王美璇完全听不懂,她提的建议也常常被否决。

“印象最深的是一开始的市场洞察阶段,我通过多个研报找到了一些重合的市场趋势,然而组员们却在尼尔森网站上拿最一手的数据进行分析。对我来说,这是降维打击。”

后来每次会议,王美璇都特别紧张。为此,她在会前做了各种努力——从图书馆借各种市场营销的书来看,在视频网站听网课,积累案例素材,模仿做方案PPT等等,“我不能拍脑袋空想,必须要有东西支撑自己的论点。”她开始明白,“尊重”消费者并不是用自以为是的“共情”,而需要从海量的数据里去看见“具体的人”。

那段最忙碌的时候,抱着书从图书馆跑回宿舍开会的场景,深深地刻在了王美璇的记忆里,提醒着她要为了目的地而不停地奔跑。

至暗时刻的「自渡」

在大三的时候,迷茫几乎是王美璇生活的主旋律。在疫情严重的时候,如果选择出国交换,大概率会错过国内暑期实习的机会。进一步说,未来是读研还是工作,也许就在选择是否去杜克交换的这一刻。

公共核心课程中的第三节(伦理、公民与人生自省)是王美璇在昆杜上学时最喜欢的课程之一。教课的哲学教授 Nathan Hauthaler在课上会引导大家思考一些有关人生重要选择的话题,比如要不要结婚、想要什么样的工作、如何处理个人和群体的关系。王美璇经常在课上和教授互动,讨论自己的想法。

“人生中的大事和生活上的小事,背后的逻辑是一样的,是你的重要性排序和时间分配,你会把哪些时间留给自己,哪些留给亲密的人,哪些留给工作。”

教授逻辑性很强,会帮她矫正一些生活中问题的错误归因。在他的循循善诱下,王美璇开始能够分清自我和非我的边界,学会看穿事物的本质,提炼出问题的核心所在。

大二时王美璇跟着学姐们筹办了一场学术峰会,到了大三她也还在坚持做这件事,只是从执行学姐安排的“大头兵”升级为了策划主办的联合主席,要考虑的事情更多了。

这一届峰会原计划在2022年3月举办,但因为疫情原因,不得不从线下改为线上,又面临推迟的情况。一片混乱之中,王美璇感到峰会岌岌可危,就承担起了本不属于自己的嘉宾邀请工作。

因为学的不是政治、经济等专业,不了解相关人士和组织,她就广撒网地去各大高校的官网查找教授的信息,只要是研究方向和此次峰会主题有重叠的人,都被她列入了研究名单,依次了解他们的作品,并寻找交流的机会发出邀请。

但也是在这个不得已而为之的过程中,王美璇有了意外收获:她由此认识了很多来自各行各业的“大佬”,哪怕只聊了10分钟,都感觉受益匪浅。也认识了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小伙伴们,拓宽了自己对世界的认知,很多自己没法解决的问题也迎刃而解了。

“你在生活一切顺利的时候,不会想去参考别人的经验、改变自己的模式,但是遇到挫折时,和别人交流,不仅会拓宽对社会大事的看法,对生活中的小事也同样有帮助。”王美璇如此总结道。

(王美璇在杜克花园)

自助者天助,在王美璇自己努力的同时,也有好事在悄然发生。大三下学期,Jung Choi教授邀请她加入刚刚成立的人类世XR实验室(XR-Anthropocene Lab),做环境以及虚拟现实等的研究。这些最前沿的领域正是她最感兴趣的,而这段经历也让她收获了难得的平静与喜悦。在杜克优美的环境里,她短暂抽离了大三的压力与迷茫,在静谧的图书馆中体会到了“思接千载、神与物游”的乐趣。

敏感是一种天分

从大四开始,王美璇开始更加关注心灵、感情等精神世界的课题。她的学术研究切入点,也从审美经济转向了情动经济,并在毕业论文中交叉研究了媒介理论和精神分析理论,依托混合现实框架(Mixed Reality Framework Theory)和过渡客体(Transition Object Theory)理论,分析数字化媒体环境中的粉丝-偶像关系是如何被体验、被交融进个人生活与社会环境中的。

通过自己的播客栏目,王美璇结识了一位相似研究方向的博士生。双方都十分关注一个由明星和粉丝直接沟通的收费平台——Bubble(泡泡)。在这里,明星会“空降”发自拍、跳舞视频或唱歌语音等“物料”,也会单纯与粉丝聊天。粉丝订阅这项服务的月费在几十元。

察觉到这是研究情动经济的一个很好的载体,王美璇选择用自己擅长的理论框架解析Bubble背后的情动经济逻辑。由于研究对象非常新,王美璇又一次面临着没有文献参考的困境。

不同的是,这时候的她已经足够享受自我创造的过程,没有参考对象恰恰解放了她的思路。她的思维导图上不停地延展出新的突触,而在头脑世界之外,她也收集问卷数据、采访平台用户,通过田野调查的方式逆推、佐证理论分析的内容。

在撰写毕业论文的2023年3月,王美璇抽空看了一部爆火的电视剧,其中有一幕正是被家暴的母女俩在坐车逃命的路上,女儿开始播放自己喜欢的明星的歌曲并开心地随着音乐摇摆着身体,而心情沉重的母亲看着露出笑容的女儿,也上扬着嘴角落下了欣慰的泪水。

这正是王美璇最想要讲述的故事。隔着屏幕的追星,看不见摸不着,情感的起伏好像很“虚”,但从中获得到的快乐却又如此真实,甚至可以在空间中传递。情动,不同样具有强大的能量吗?

提交毕业设计时,恰逢ChatGPT、Midjourney等AI工具爆火,王美璇也对AI话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她不认为AI艺术是对人类创造力的放弃,而认为描述画面的能力是新的创造力所在。

出于对科技工具积极的看法,王美璇用AI艺术的形式展现了她毕业论文中采访的内容,从而进一步揭示“虚”与“实”之间的链接:观众会先看到采访者故事的文字版本,然后看到AI根据故事创作的写实照片。这时,他们通常会有一个想法:“这个跟我想的不太一样。”而虚与实的旗鼓相当,就在他们的想象和图片的差别里:“脑子里想象的画面和AI创造的图片一样真实,因为只有同一个级别的东西,你才能去做对比、发现不同之处。”

(毕业设计展示)

不仅关注追星这种微妙的情感连接在微观生活中的体现,王美璇也关心五感在生活中的点滴细节,努力营造日常的小确幸。

在快消公司实习时,她曾经看过一份关于家庭清洁产品消费者的研究报告,有一句让她印象深刻:“世界上只有两种人,一种人觉得洗衣服是种负担,另一种人觉得洗衣服是一种享受。”她无疑是后一种人。

仅仅是洗衣服这一件事,她愿意挑选并调配消毒剂、洗衣液、柔顺剂、留香珠四道工序来认真对待它。“去宿舍阳台收晾晒着的衣服时,我希望像走进了一个花园。”她也特别喜欢尝试新鲜事物,经常给朋友们分享产品测评。

对消费品的感觉,就这样在感官刺激中积累,而基于业务的洞察,也在一点一滴的思考里凝聚。

在直播购物时,王美璇会有意识地记录自己是被哪句话打动从而下单的。逛超市的时候,她会敏锐地识别哪些饮料长期霸占最佳视线区,并拒绝为这样的陈列溢价付费。疫情严重时,王美璇通过和菜市场商户私聊拉群来购买食材,并且开始思考没有中间商赚差价的DTC商业模式的优劣之处。

这种日常的敏感性在她面试快消巨头玛氏箭牌时发挥了很大作用,也成为了她打破专业和学历门槛的“武器”。

在单人案例面试中,王美璇凭借着严谨的逻辑推导能力,对案例中描述的商业情景做出了精准的判断,并提出了创新性的解决方案,得以进入下轮面试。最后以接近万分之一的概率从人才济济的候选人中脱颖而出,拿到了管培生offer,也是同期年龄最小的00后之一。

努力不会被辜负,昆杜四年,在包容的校风中,在老师的指引下,王美璇一次次重塑自我、打破边界,奔向了比想象中更加辽阔的远方。

如果您是一名记者,正在寻找有关大学的信息或专家采访故事,我们的团队可以提供帮助。

媒体关系

中国传播

李怡
联系电话: (+86) 0512-3665 7720

邮箱: yi.li@dukekunshan.edu.cn

Add our
WeCh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