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二的暑假,2026届本科生周寒阳做起了外卖骑手。
当时她和同学正在开展《平台零工经济中的女性外卖骑手》研究项目,为了深入骑手劳动的语境,她不仅在昆山、常州等地找了多位骑手做访谈,还自己注册成了一名众包骑手,通过实践了解骑手会如何与算法、平台和城市空间互动。
在盛夏正午,她离开学校冷气充足的图书馆,顶着烈日,骑着新学的电动车在大街小巷里飞驰。她经历了被人询问“年纪这么轻的小女孩出来送外卖”的窘迫,也在系统的催促与道路的限制中,感同身受了受访者描述的“高度紧张”。
“2亿人涌入的‘零工经济’,无疑是当下中国社会和经济最有代表性的新事物之一,存在着许多被忽视的‘数字劳工’人群。”昆山杜克大学媒体助理教授梁凡说,他也是该研究项目的指导老师。“我们的学生能关注到女骑手面临的限制与挑战这个话题,并深入其中实地调研,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项目的顺利开展,离不开昆山杜克大学当代中国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的支持。它成立于2018年,旨在推动昆杜在当代中国社会、文化、政治和经济领域的研究与教学达到世界一流水平。

当代中国研究中心部分成员合影
当代中国研究中心创立了师生合作项目、学生自主创意或研究项目、教师研究与创意活动、社区服务项目、教师研究成果等五项研究资金,成立了六个研究组,每年评选优秀学生学者、优秀教师学者、优秀教师导师、优秀社区服务奖,每周平均举办两场讲座、放映或研讨会,全力支持昆杜师生的中国研究。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过去的三年,中心共资助近70项科研项目,相关学术成果(含专著、书章及期刊论文)达150余篇。多位教师受邀在国内外重要学术会议上做学术报告近50场,累计荣获各类科研奖项20余项。此外,中心及其所属各科研组举办了不少于180场各类学术活动,获得了近600万外部科研经费,并助力许多本科生凭借优异的学术成果,叩开哈佛、哥大、伦敦政经等顶尖学府的大门。

2023年中心年度会议合影
中国这片广袤的土地上,藏着无数的奥秘,昆杜的师生们是如何解谜,又如何让世界了解的呢?
看见被忽视的人群
在梁凡教授2023年春季学期的一节课上,结课作业是识别一个现实中与新技术相关的问题并给出解决方案,周寒阳与小组同学选择的是,“困在系统里”的外卖员该如何应对平台的限制。
为更深入地开展课程项目,周寒阳走进了骑手们聚集的地方进行观察与访谈。但她很快发现,在这些地方几乎见不到女性骑手。
这一发现让她开始反思:数据早已显示外卖行业中女性人数在增加,可在日常可见的骑手群体中,她们的身影却十分稀少。以她们为研究对象的资料也寥寥无几。她们的真实处境是怎样的?对外卖行业和平台有何看法,是否面对更多限制,又如何维护自己的权益?性别在算法这一看似“中性”系统中是否造成了差异化的结果?即使在课程项目结束后,这些问题仍在她心中萦绕。
次年春天,她和同样对这一议题感兴趣的同学顾奕欣,一起向梁凡教授提出了继续研究的想法。梁凡教授很高兴学生能将目光投向被忽视的群体,鼓励她们申请中心的研究资金,并提供了相关的研究文献清单。
项目顺利通过了,但调研的过程中却有不少难题,最大的挑战之一是受访者的招募。由于骑手们的工作节奏紧张,周寒阳在街头与她们的短暂交流很难建立起信任。而如果不能与骑手们建立良好的关系和信任基础,访谈结果也会不够丰富和深入。
在梁凡教授的建议下,周寒阳花了至少三周的时间反复出入骑手们的工作场所,熟悉环境,与几位骑手慢慢建立起互信的关系。
随着访谈的推进,周寒阳也开始思考,作为研究者应该如何理解并展开受访者的表达中的复杂性。让她印象深刻的一个例子是在问到“为什么选择成为一名外卖骑手”时,几乎所有女性骑手最初都给出了类似的回答——“为了照顾孩子”,或者“为了补贴家用”。但当对话进一步深入到她们的生活语境后,回答变得不同了。
“其实照顾孩子真的很累,”一位骑手停顿了一会儿后说,“有时候也不想一天到晚和小孩大眼瞪小眼,送外卖反而能出来透口气。”这种“复杂的原因”在许多受访者身上得到了呼应。这让周寒阳意识到,人们——尤其是那些被社会规范更严密约束的群体——在叙述时有时体现的是“被认可的、是安全的”的语言。例如,把“为了家庭”作为女性从事外卖工作的理由,是一种社会认可的表达。
作为研究者,周寒阳意识到,需要在尊重这种表达的基础上,更负责任地去理解背后的社会生活关系,体察那些被隐藏或未被允许说出的部分,而不是简化她们的处境。
在一个暑期的数据收集工作后,周寒阳与几位同学合作撰写了社会和技术方向的两篇论文,论文被两个学术会议接收。与此同时,她依旧希望未来有机会可以做出推动女骑手境遇改善的实践。
2025届本科毕业生沈灵羿曾是“性别与全球中国”小组的学生协调员,协助组织了研究中心的多项活动,参与了中心的多个研究项目。她的标志性成果关注的是中国老年人的生活,尤其是居住在养老机构的认知症长者,他们在认知能力衰退过程中,如何处理人际关系、身份认同和自我表达。
她之所以对此感兴趣,是因为曾目睹家中老人照护过程中的艰辛以及社区支持的缺位。

沈灵羿收到的来自查尔斯之家的礼物
因此,在进入大学后,她就开始寻找老龄化和照护相关的机会。好在昆杜给予本科生的科研机会足够多,大一时,沈灵羿开展了关注老年人的长期照护和心理健康的暑期研究项目,大二时她参加了研究农村老人的口腔健康和代际关系的干预项目,大三去杜克大学交换期间,又定期在认知症长者照护机构做志愿者和摄影师。
这三段科研和实践经历,让沈灵羿对认知症长者的了解越发深刻。她至今还记得在杜克交换时,在查尔斯之家当志愿者时的一个小细节。
工作人员告诉她,每次来做志愿服务时,要做的第一件事是,让房间里的12位认知症老人选择各自喜欢的饮品。饮品种类有很多,但老人们的记忆力和表达能力相对较差,所以志愿者不能问他们“今天想喝点什么”,而是先问他们“要热饮还是冷饮”,再问“冷饮有柠檬水、蔓越莓汁和冰茶,您想要哪种?”用“是或否”和“两三选一”的简单问题,代替复杂的填空问题。
这个环节每次都要耗费不少时间,但它让认知症长者在逐渐失去对生活的掌控的过程中,能获得一定程度的自主选择权。
在开展标志性成果项目时,沈灵羿与多位国内的认知症老人交流他们的生活和人生故事,并加以记录。因记忆和认知能力衰退,他们的表述多少与真实情况有出入。
“对我来说,在理解认知症长者的过程中纠结于真实性和准确性的问题,这其实毫无意义。即使是健全的年轻人,他们的记忆有时也会是事实和想象的混合体,但很少有人质疑他们叙述的准确性和真实性。但很多人都先入为主地认为因为疾病,认知症老人的叙述都是扭曲的,不真实的。所以我希望如实呈现他们视角下的故事,让大家看到人们行为的丰富性和复杂性,理解那些和我们不一样的人。”
当代中国研究中心支持的学生研究项目还有很多,比如双减后的中国教育行业、土壤污染问题、区块链社区治理、中国对非援助对中国本土企业的影响、高血压和糖尿病并发症的管理,涉及教育、公共政策、政治、健康、环境和经济等多个研究领域,让昆杜学生的中国研究“所想皆可行”。
从“万花筒”里看中国
对一个有14亿人口、多民族文化共存的大国,无论从哪一个角度去研究,都难免有失偏颇。只有多视角的、动态的、沉浸的观察,才能还原它的本来面目,就像在万花筒里凝视一颗彩色玻璃珠。
2018年,昆杜招收首届本科生,同年8月,当代中国研究中心成立了。
杜克大学政治学教授Melanie Manion博士是当时的创办主任之一,目前仍是中心的联合主任。她曾于1970年代在北京大学学习哲学和政治经济学,此后也一直关注着中国社会的发展,文章多次发表在《中国季刊》《比较政治研究》等期刊。

Melanie Manion教授
为了提升中心的学术研究水平,营造充满活力且以成果为核心的学术氛围,2020年,Manion教授和当时的联合主任吴科萍确立了研究基金制度,为老师和学生的科研进一步提供经费支持,2023年罗宝珍教授就任联合主任,在此基础上创立了研究组制度,将中心科研主题分为六个类别:中国与世界、性别与全球中国、中国影像与故事、中国治理、数字科技与社会、意义、认同与社区。
每个小组有1-3名负责人,每年有独立经费,负责人可自行邀请学校教授加入,开展感兴趣的研究或举办活动。之后几年,多个不同领域的优秀研究成果不断涌现。
2019年7月,Annemieke Van Den Dool(杜蜜珂)博士入职昆山杜克大学担任环境政策助理教授不久,就加入了中心,成为“中国治理”研究组的联合负责人。她的学术研究专注于中国的政策制定与实施,尤其是环境与健康领域,重点议题包括抗生素耐药性、医疗改革、传染病、食品安全、自然灾害、土壤污染等等。

Annemieke Van Den Dool教授
“我关注的是中国的政策是如何制定、实施和调整的,哪些因素会推动政策变化,以及这些政策在实际中到底意味着什么、能做到什么。我会把整个政策过程都纳入分析,从提出问题,到政策落地执行,和它的后续演变,帮助人们理解政策如何见效,以及怎样更好地服务公众。”
Van Den Dool教授与2024届本科毕业生李佳琳合作了两年时间,梳理了中国政策变更原因的既有研究,后又对《中国传染病防治法》2004年修正案做了深入研究,产出了两篇学术论文、多篇博客文章,还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上做了六场报告。李佳琳也凭借在中心的多项学术研究,斩获了亚利桑那大学全奖博士的录取通知书。

李佳琳(左)
Annemieke Van Den Dool教授(右)
Sajida Tuxun博士是昆山杜克大学人类学讲师,也是 “意义、认同与社区” 研究组的成员。她的研究重点是中国城市化进程中饮食、伦理和消费主义的交叉,其研究项目“消费饮食,消费伦理”获得了当代中国研究中心2023-2024年教师研究与创意活动资金。
“我在研究中注意到了一个现象:尽管食物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但相关研究中却很欠缺。所以我在素食餐厅、月子中心和有机农场做了长期的田野调查,想探究伦理考量如何影响消费者的饮食选择,以及健康饮食的理念和行动在上海及其他城市的演变。”
Tuxun教授在学校里举办了两场名为“田野之声”的活动,邀请上海素食餐厅的组织者分享他们在推广素食上积累的经验。机缘巧合下,与一家有机纯素商店的老板相识后,她开始了解到有机农场。农场牵涉的话题更为复杂,不只有关食物,还有环境保护问题,中草药保护,农人和商家的博弈与合作,素食产业链上不同的动机、利益与协商。于是Tuxun教授去了素食食材丰富的云南做田野调查,重新思考人类与自然界、人文与生态的关系。

Sajida Tuxun教授
2023年在月子中心参与“性别与照护产业”合作项目时,Tuxun教授常和月嫂聊她们在雇主家的生活作息安排,每次话题都会转向食物——也即“月子餐”,新手妈妈和新生儿的营养需求,是她们工作中最重要的一环。Tuxun教授和团队在上海、江苏昆山与江西九江三地调研了月嫂培训项目,观察到“好的月子餐”有两种标准:一种强调中医理论如体质辨识,另一种强调现代营养观念。两种观念竞合共生,最终形成了以营养均衡为基准,同时宜温补、忌生冷的,融合传统与现代的饮食方式。
通过线上观察与线下田野相结合,Tuxun教授对饮食的理解从“吃什么”深入到“怎么吃”“为何吃”,观察到饮食里折射的中国社会和文化变迁,以及个体认同、不同价值观、社群动态与饮食的关系。“饮食人类学能通过对饮食消费和实践的考察为可持续发展与城市福祉等公共议题提供思考空间。”
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学术研究自然也要与时俱进。婚育率无疑是当下最热门的话题之一,2024年结婚登记数为610.6万对,创下了自1980年以来的最低纪录。要谈论人们为什么不结婚,就要先谈论人们为什么选择结婚,男性和女性想在婚姻中得到什么,愿意用什么做交换。
昆山杜克大学社会学助理教授王宇博士的研究重点,正是婚姻和社会的分层与流动。她是中心的创始联合主任,也是“性别与全球中国”研究组的负责人之一,她的研究获得了盖茨基金会的资助,作品发表在《美国公共卫生杂志》等多家知名学术期刊上。

2024年性别与全球中国研究组研讨会
在最近发表的论文《中国城市年龄差婚姻与教育选择性婚配:以青春换地位》中,王宇教授对人口普查数据进行定量分析,揭示了1981年至2021年中国城镇的男女青年在婚配时对青春和教育的偏好差异。
“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模式强调女性的青春,将其与生育能力、外貌吸引力联系起来,而象征着收入潜力的学历水平,在女性身上会被低估,在男性身上却备受推崇。所以,丈夫比妻子年龄大、学历高的婚姻,数量比其他类型要多得多。女性愿意用自己的青春换取配偶的学历,男性则是用教育换对方的青春,这中间存在一种显著的交换模式。”
王宇教授是在观察中国城市“剩女”现象和对比中美的约会市场时发现这一现象的。在后续的研究中,她也注意到社会时钟下的“理想年龄”对男女的约束力不同,男性能用财富抵消年老的负面评价,女性则因生育能力很难做到这一点。
理解男女在婚配中的不同偏好,以及社会共识是如何塑造和改变这些偏好的,或许能加快走出“低婚育率困境”的进程。
各研究组在成立的2023学年共发表近60篇学术论文、在学术会议上发表约50场报告,研究主题涵盖老龄化、城市化、新兴产业等多个领域。这些成果在中心官网都有详细报道。自中心成立之初起就在此工作的项目协调员张驰一直负责这一工作,“我们希望让关注当代中国研究的人们,知道这些领域的动态,也让原本不了解的人,从这里开始认识它。”

2025春季学期期末庆祝与颁奖活动
“当代中国研究中心汇聚了众多来自社会科学和人文领域的杰出学者”, Manion教授说道,“他们开展了许多高质量研究,向不同背景的人群清晰地描绘并阐释了当代中国。”
积跬步,以越鸿沟
研究是手段,改变才是目的。
作为“立足于中国内地的中国中心”,当代中国研究中心关注的不只是收集一手资料做科研,更是如何学有所用,及时地解决一些社会问题。社区服务项目资金便是为此设立的。
昆杜的医学英语项目(Medical English Program, MEP)由本科生主导,于2019年正式启动,是为了帮助昆山当地医护人员提高医学英语水平,加强他们与国际患者的沟通。该项目获得了中心2023-2024学年社区服务项目资金和2023年优秀社区服务奖。

医学英语项目部分成员合影
这其实是个各方齐心协力的“群像故事”。
2019年,昆杜学生社团“全球健康青年领袖”的四位负责人提出了这个想法,并与昆山市第三人民医院取得了联系,随后昆山市第一人民医院等也加入了合作行列。自项目正式启动以来,学生志愿者们已经在昆山多家医院帮助了200多名医生学习提升医学专业英语技能。
昆杜语言文化中心的英语高级讲师Joseph Davies和Laura Davies每周给学生志愿者做英语教学培训,帮助他们开发课程。后来,每周的教学培训发展成了一门两个学分的选修课程《语言教学入门》,不仅教授英语词句,还教授医学术语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六年来,有超过35名昆杜学生参加了该志愿项目,有的志愿者抽出每周五的午餐时间去医院教医生英语,有的每周根据授课情况修改一遍下周的课程内容,还有人每周加课1小时,额外教授医生们感兴趣的美国地理和法律……

医学英语项目部分成员合影
来自美国的2025届本科毕业生Helene Gu和同伴在第二年为志愿者培训增加了往年教材复习、课程设计工具展示、教室预定等内容,完善了一对一授课的申请步骤,利用中心的资助调研校内国际学生的就医需求和医生的上课体验,还应昆山市第一人民医院的邀请,将医学英语项目拓展到了该医院。
苏州和上海的多家医院,主动提出了加入医学英语项目的想法;一位新加坡国立大学的医学院学生,想与他们合作交换项目。医学英语项目的辐射范围和影响力,还在持续扩大。

学生和医生沟通
Laura Davies评价这个项目为“一个通过相互合作和知识传递来服务社会的完美范例”。医生们提高了英语水平,学生们培养了公民责任意识和教学经验,广大的患者能从中受益,昆山本地医疗事业得到进一步发展。多方的共同努力成就多赢的局面,因而获得了2023年优秀社区服务奖。
2026届本科生白婉琳主导的项目“让老年人走进数字世界”,也获得了当代中国研究中心社区服务项目资助。
疫情期间,她关注到网上购药和出入境申请等公共服务都转移到了线上,这让不擅长使用数字工具的老年人们遭遇了许多困难。这不是一时一地的困境,高度数字化的大城市里,医院挂号、地铁票购买、点餐等操作都已全面数字化,跟不上科技发展的老人们,像被遗忘在了时代的洪流里,
因此,白婉琳构思了该项目,希望弥合老年人的数字鸿沟,“我的愿望是确保老年人,尤其是服务欠缺地区的老年人,都能在科技驱动的社会中保持独立和尊严。”
她和团队在地铁站、医院和商场开展了实地调研,了解老年人最常遇到的数字工具难题。在此基础上,她们制作了一系列提升老年人数字素养的教程视频,分为“使用微信和家人沟通”“使用支付宝付款”“通过苏周到预约医院”、使用高德地图导航等四个模块,每个模块专注一项任务,以免让人不知所措。
培训时,她会教老人们自定义快捷指南,用打印的二维码练习扫描动作,鼓励他们使用语音指令,让学习的过程变得更加简单。
在这个项目里,白婉琳与江南地区的多家养老院和学生组织合作,提升了1400多名老年人的数字素养,还开展了一系列宣传活动,吸引了200多人参与,最终把调研结果和解决方案整合成了一份白皮书。

白婉琳
也因此,她收到联合国经社理事会(ECOSOC)邀请,在青年论坛上分享她的项目成果。在分享中,白婉琳提到弥合老年人数字鸿沟最重要的是:年轻人的理解、耐心和同理心。
对于社区服务项目,白婉琳的想法是:“它的出发点应是对社区及其居民的真挚关爱,最终目标是对社区产生积极影响,即使影响是微小的、渐进的,至少要为社区居民的生活带来真正的改变。”
Van Den Dool教授表示,当代中国研究中心已支持了近十个落地当地的社区项目,比如把昆曲带进社区、昆山市周市镇心理健康的评估与干预、湖南农村学生长期陪伴式认知教育等等,“我们想让中心成为昆山智识与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搭建跨国界的桥梁
今年3月,当代中国研究中心第一次接待了本科访问生——Hannah McGee。
她是美国达特茅斯学院的大二学生,因为对新兴技术尤其是AI深感兴趣,希望在学校的春季假期加入中心数字技术与社会研究组做科研,于是主动给梁凡教授发了申请邮件。

Hannah McGee(左一)
梁凡教授(右二)
在经过两次线上的面试交流后,Hannah获得了这次机会,也拿到了达特茅斯学院的资助,以访问学生的身份来到了昆杜,和梁凡教授、2026届本科生陈奕含一起,开展了一项关于发展中国家AI政策的研究。
学界的AI政策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国、美国、英国,而印度、南非、巴西等发展中国家则是被忽视的空白领域。他们建立了一份涵盖近40个国家、约400份的AI政策文件数据库,用以研究各国AI技术监管的不同以及监管对创新的影响程度。Hannah形容这段访问经历是“难以言表的精彩”。
当代中国研究中心的目标之一是“汇聚世界顶尖学者、搭建中西交流桥梁。”
除了Hannah,中心还接待了包括杜克大学的研究访问生和多位学术界、产业界的知名学者。2025年4月18日,中心数字技术与社会研究组举办了可持续发展研讨会暨金融论坛,邀请了来自杜克大学、西湖大学、西交利物浦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等知名高校的学者,以及来自麦肯锡全球研究院、英特尔实验室、亚马逊云科技、高盛集团、德意志银行、微软等行业的领袖代表。

可持续发展研讨会暨金融论坛合影
研讨会上,多位顶尖专家就“地球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数字转型”两个专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金融论坛的三场主旨演讲则就“金融的未来发展及科技在其中的角色”分享了深度洞察。两场活动既促进了跨学科的交流,也拓展了合作研究的可能性。
中心的各研究组还经常邀请知名高校的学者来校做分享,如杜克大学数学系副教授David Ye博士讲述他在金融领域的独特经历,牛津大学中国现代文学与视觉文化教授Margaret Hillenbrand探讨“网红脸”与整容模板的形成与传播,维也纳大学东亚研究系博士后研究员Alexander Trauth-Goik分析中国和全球网络暴力的趋势与监管,英国谢菲尔德大学社会政策教授Liam Foster介绍英国有偿护理工作者的困境与需求……平均每周举办两场讲座、放映会、讨论会等各类活动。

2025年夏季“中国与全球治理”研讨会
在Van Den Dool教授看来,当代中国研究中心的独特之处在于,得益于昆山杜克大学的地理位置、跨学科定位以及中美合作大学的身份,它能够“跨学科、跨文化、跨国界地搭建交流的桥梁”,让海内外学者对中国的认知更加细腻和多元,在当前地缘政治形势下,这种相互理解尤为宝贵。
建立一个“全球网络”不是件一蹴而就的事,而当代中国研究中心已经汇聚了一批充满活力的学者。在这个平台上,思想碰撞,多元合作,为践行“作为中国大陆的中国中心”的使命理念,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