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会用塔罗牌为同龄人“解忧”,能在义乌工厂与老板砍价,还能写歌、谱曲、混音,在网易云收获一千四百多粉丝。
今年8月,她走进昆山杜克大学,成为2029届本科新生的一员。
初看,她是“别人家的孩子”;细品,她却像一颗薄荷糖——甜美的背后,是自由、滚烫、辛辣的灵魂。
她就是赵帅桢。

与世界握手
“女孩子要过安稳生活。”奶奶说。
“要让她按自己的想法活。”爷爷说。
这两句话,成为赵帅桢成长的底色。
她来自江苏南通,一个从小就喜欢“和世界握手”的女孩。母亲总把她推向人群——去菜市场买菜,去和邻居打招呼,去饭局学着寒暄;父亲则让她独立思考:“你自己先想想,能用什么办法解决?”
这种爱与智慧的交织,让她逐渐长成一个积极、鲜活又有力量的女孩。
钢琴、国际象棋、书法、画画……后来又加上大提琴、吉他、葫芦丝。兴趣爱好的枝叶不断生长,也让她在任何社交场合都能找到话题。
高二的一次德国游学,她和寄宿家庭的孩子们下棋、打乒乓球、羽毛球、高尔夫。三个德国男孩惊讶:“你怎么什么都会?”
那一瞬间,她也第一次觉得自己“挺厉害的”。

她更懂得在社交里读人:谁能成为真正的朋友,谁只是“搭子”,谁只是场合里的“人格卡牌”。
但无论是哪一种关系,大家对她的印象总是一致——她能量满满,总在用正向的力量感染别人。
与昆杜的缘分
她很早就知道了昆山杜克大学。第一次参加昆杜校园开放日,她就被细节打动:
“哪怕校园里可能没有盲人,但每扇门上都刻有盲文。这让我觉得,昆杜很不一样。”
不仅如此,赵帅桢对昆杜的整体印象也非常深刻。
“我第一印象觉得昆杜特别棒,校园设施很先进,教学理念也非常吸引我。”她说。
“比如通识博雅教育的理念,核心是培养具有广博知识、批判性思维、人文素养和综合能力的‘完整的人’,而非单纯的技能型人才。在这样的理念之下,设置的很多专业,我也觉得我很需要,特别是对于我们中国学生来讲,尤其需要。”

高二升高三那年,她参加了昆杜的夏校。短短一周,她和一群“同频的人”合作完成了一份“小而美”的商业创意,体验到强烈的归属感。那时她决定:未来的大学,一定是昆杜。
更奇妙的是,夏校里与她是舍友的一位北京女生也做了同样的选择。她们约定:明年校园再见。
一年后,约定成真!

进入昆杜后的前几周,她选了计算机、数学和经济学等多门感兴趣的课程。学习强度超出了她的想象。
“上课能听懂,做作业却会卡壳。”她说。
她没有退缩,而是主动去找教授和助教,甚至尝试用AI工具辅助学习。
教授告诉她:“问题被设置得难,是为了让学生主动探索。”
这句话点醒了她:真正的学习靠的是钻研和坚持。
“只要你想搞懂,总能找到方法。”她说。
第一桶金
在开学前的暑假,她也没闲着。看到南通队在江苏省足球联赛里越战越勇,她萌生了一个点子:设计周边产品,把体育的热情变成实物。

她给项目起名“叫南哥”,设计冰箱贴、帆布袋,一路从义乌工厂打样、修改到砍价,还学会了在小红书上让几家代工厂互相竞价。最终,她拿到了接近底价的合同。
她还把推销搬到了饭局现场。最经典的一次,是劝服一家饭店老板:
“客人来吃饭还能带走一个周边,他们会觉得这家店有人情味,下次还会带朋友来。”
老板听了心动,当场下单。
“第一单就这么成了!”赵帅桢说,眼睛闪闪发光。
写歌的能量
而在音乐中,她更能找到释放自我的力量。
高一时,她写下第一首歌,提醒自己专注自我。
高三数学成绩不理想,她靠写歌排解压力。
如今,她已在网易云音乐发表多首原创作品,粉丝超过1400,其中一首点赞过999+。

“写歌是我释放能量的方式。我感觉自己进化了——只能往前走,没法后退。”
在跨文化的校园,她学会了与不同背景的同学协作;
她记得,在一次公益讲座的投影里,出现过这样一句话:
“这世界,究竟是什么在牵动你的心?”

这句话至今印在她的心里。
18岁的她,还没给未来定下清晰的答案。
但她知道:答案就在路上。
或许,它会出现在一首深夜完成的原创歌里;
或许,它会出现在某次与陌生人握手的瞬间;
或许,它就在一次次“不按套路”的选择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