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婧怡:打通学术与实践 感受两者融合的魅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带领她从学术走向实践。

刚上大学时,婧怡对选择专业是兴奋且迷茫的,对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环境科学……似乎都有些兴趣,但又都不是十分确定。

“我意识到我在学习自己并不十分有兴趣的学科时缺乏动力,但同时也对自己真正感兴趣的课程充满热情。比如,出于兴趣,我选择了经济学这门课。在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的理论中,对人的假设是偏向理性的。但我认为,人的许多感性思维会影响决策,所以对行为经济学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得益于昆杜通识博雅课程体系,婧怡在大一大二时充分探索了各个专业领域的课程。

在兴趣的驱使下,她不仅在学业上不断挑战自我,在创业上也展现出了个人的创造性思维、优秀的组织能力和高效的执行力。

“虽然我最终找到了自己最有学术兴趣的专业,但对各个专业的探索让我亲身体验并更加理解了学生在选择专业时遇到的挑战。”

在婧怡看来,对于在国内传统高校学习的中国同学来说,选择专业其实更加困难,因为大家需要在高考后两周内填报志愿、确定自己的专业。在经历了自己千回百转选专业的过程、并目睹了许多同学因为错误地选择了自己根本不喜欢的专业而失去学习兴趣后,她萌生了创业的想法。

基于同学们的“专业选择困难症”这一“痛点”,大二时,婧怡邀请了同届的两位同学(全球健康专业的国琦和媒体与艺术专业的陈孛)一起组成团队,加入了学校的创新创业中心的孵化项目,并报名参加了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这个团队搭建了一个致力于介绍大学学科专业的平台。他们通过在平台上分享各类大学学科专业介绍和选专业经验分享等视频信息,向准大学生们提供选择专业方面的帮助。

创业初期,学校创新创业中心给学生提供了很多支持,婧怡所在的团队申请到了7万元的国家创新创业项目资金。同时,学校还开设了相关课程,教学生如何规划并执行相关的商业模型。

创业期间编写的商业计划书

为了让同学们了解各个不同学科专业的情况,婧怡的团队还邀请了多位昆山杜克大学的教授,对他们进行专业介绍的采访并拍摄视频。她和她的伙伴们边干边学,亲历了从项目策划、市场调研、文稿撰写、视频采访和编辑,再到社交平台内容发布和运营,并最终收集用户反馈的全过程。“我们把视频发布在微信和B站上,但由于平台还在初期运营阶段,流量和关注者并不算多。然而,让我们感到欣慰的是,仍然有不少同学给我们留言反馈,我们的指导给他们选专业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在很多人看来,做学术和创业是两条不同的人生赛道,但婧怡想把两条路打通。

“我觉得创业和做学术在本质上很相似,无论是创业还是做学术,都需要很强的主观能动性。当我感兴趣并认可它们的价值,它们就会激发我的个人自主性,我会觉得我在为自己做事情。” 也正是这种自主性,让婧怡在学术路上迎难而上,并乐在其中。

“学术研究其实也很需要自主性和自我激励,当自己找到感兴趣的课题时,需要不断学习新技能,阅读很多相关文献,主动提出并尝试多种可行的解决方案。这种自我驱动和创业很相像,都是需要认可它的价值,不断发挥主观能动性,完成目标。”

邱婧怡主持的创业项目海报

创业,不仅丰富了她的经历,也让她找到了人生方向。

正是本科期间的创业经历让她初步感受到了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魅力,在这段经历中她体会到了将具体想法付诸于实践带给她的兴奋、挫折与成就感,不仅让她成为一个思路更加开阔的问题解决者,也让她开始批判性地思考人们对信息的需求和回避更深层次的原因,并最终开启了她在行为经济学和信息经济学方向的研究之旅。

“当我们的作品受到的关注较少时,我们也反思其中的原因。基于我对行为经济学的兴趣,我开始去探索这些现象与行为的内在关联。我观察到,除非信息能首先引起人们的注意,否则有用的信息也难以对决策产生帮助。也是基于此,我联系到卡耐基梅隆大学研究行为经济学的一位教授,主要研究人们对于信息的需求和信息规避这个方向。自此,我踏上了研究行为经济学的征程。”

对婧怡而言,行为经济学的理论和实际结合比较紧密。相较于传统的经济学科,这门学科更加贴近人们的生活。传统的经济学通常假设人是完全理性的,她认为这一点并不客观,也不现实。行为经济学结合了心理学,而当今信息时代下大数据的盛行,也使得行为经济学家们能建立精确度更高的模型来研究人们的行为模式,这也正是这门学科的魅力所在。

她补充道:“目前也逐渐有越来越多的理论经济学家在研究中会考虑与心理学的结合,他们做出来的模型,会被实证经济学家用于实践,通过人们的行为大数据,来验证这些理论在现实中的指导性,这也是经济学领域特别有前景的一个方向。”

比较有趣的是,婧怡将经济学理论应用到现实场景做过一次很有价值的尝试。这是一个和微信平台的内容标题相关的课题。基于信息差理论,她用一系列的计算模型,对一些微信平台上内容的标题进行抓取,总结微信标题的特征,并得出结论,对人们点开微信标题的行为进行研究。

学术这条路上,成功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

婧怡曾经在写计算机程序的过程中,经过无数次修改,系统却一直报错。好在指导老师龙江教授及时给了她鼓励和帮助,让她坚持下来,并最终完成了任务。“有时候早上六点多我写邮件给龙教授,教授快速的回复和详实的指导,让我很受激励。昆杜教授们的付出让我备受鼓舞,更加坚定了我要打牢基础、勇往直前的决心。”

在与卡耐基梅隆大学教授的合作中,她也遇到了很多困难。因为研究的需要,她需要从头自学计算机自然语言处理。那段时间,她每天早出晚归泡在图书馆里,只用了一周的时间就把基础知识学完了。然而让她倍受打击的是,他们建立的回归模型在多次实验中未能出现显著的结果,这意味着之前的努力很有可能付诸东流。

学习编程相关课程

“虽然遇到困难,但也不能轻易放弃。得益于学校的编程课程和数理课程给我们的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后来我们又通过进一步的数据清洗找到了问题根源。我们及时调整模型,最终有了令人惊喜的发现。“ 

同样,从准备申请到拿到博士录取的过程,婧怡也付出了他人难以想象的努力。

“从开始规划读博士到实际行动,每一步都需要认真准备。我大学期间选修了很多难度很大的课程,大四上学期还选修了一学期杜克大学的经济学博士课程,遇到了很多挑战。这一路上,我咬牙坚持,逐一克服各种困难,很幸运最终能如愿以偿。”

学术偶像激励着她不断向前,跨学科思维则让她融会贯通。

婧怡说,在大学生涯中,有四位昆杜老师给她带来了深远的影响。第一位是引导她发散性思考、让她对社会科学产生兴趣的Scott MacEachern教授;第二位是一直支持并鼓励她探索自己的学术兴趣、跳出舒适圈的王宇老师;第三位是给予她很多创业指导、支持并见证她把创业的想法变成现实的任丽琦老师;还有在计算机领域悉心指导她的龙江教授, “龙教授的鼓励,让我不仅喜欢上编程,也给了我在未来挑战自己的勇气。”

此外,她也将Herbert A.Simon和陈岩老师视为学术偶像。Simon是经济学领域的顶尖科学家,被称为“跨学科旅行家”,他曾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和图灵奖。Simon在科研路上勇攀高峰、精益求精的精神激励着婧怡。

而未来在密歇根大学指导自己的导师之一——陈岩教授也是她学术路上的榜样。“陈岩老师在本科阶段并不是经济学科班出身,但她出于对经济学的好奇和热爱,只身一人到加州理工求学,从语言学跨学科研究经济学,这种勇于挑战自我、突破边界的思维让我意识到在科学领域,只要有毅力,就可以达成目标。”

婧怡认为,经济学虽然有很多分支,但是各个分支之间的联系也很紧密。比如,当行为经济学应用于激励人们工作的场景时,这门学科就和劳动经济学变得密不可分。当行为经济学结合心理学,人们可以从行为模式的角度来研究宏观和微观经济学,也为这个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更多的思路。

“经济学本身跨学科属性很强,学校通识博雅的教学方式让我们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培养了我们的跨学科思维;教授们独特的教育方式和耐心指导,也给了我很多启发。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在学习中会有很多小组合作,共同讨论和解决问题。这不仅让我在学术上受益匪浅,同时也培养了我团队协作能力和领导力。” 未来邱婧怡计划在完成博士学业后,继续在科研领域探索与深耕,并能在实践领域大有作为。

如果您是一名记者,正在寻找有关大学的信息或专家采访故事,我们的团队可以提供帮助。

媒体关系

中国传播

李怡
联系电话: (+86) 0512-3665 7720

邮箱: yi.li@dukekunshan.edu.cn

Add our
WeCh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