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最初面对代码的手足无措,到后来独立完成项目开发;从简历初稿反复修改,到获得多个大厂面试机会;从一名转专业的“门外汉”,成长为以满分绩点4.0毕业的工程师,昆山杜克大学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简称ECE)硕士项目2025届毕业生Mila Wang用行动诠释了什么是坚持与成长的力量。
从0起步
我曾在国内从事产品经理工作,但对技术始终充满兴趣。ECE项目为我提供了系统深入的学习机会,也帮助我顺利完成从产品到技术的转型。
在决定转码之前,我其实并没有计算机背景。虽然本科阶段接触过编程,但那只是停留在语法层面;工作中虽然也熟悉敏捷开发、需求评审等环节流程,但我深知,转型为技术人才需要真正掌握系统架构、算法逻辑等底层能力,而非仅懂流程。

于是,我开始认真研究海外深造的机会。当时,我最核心的目标有两个:一是拓展国际视野,二是系统性地提升技术能力,为未来的职业转型打下坚实基础。通过社交媒体平台的搜索,我第一次了解到ECE项目,第一年在国内完成基础学习和本土实习,对我来说是一个非常自然的过渡期。作为一个零基础转码的人,我能在这里逐步建立起完整的计算机知识体系。最终,我也成功申请到这个项目,开启了我的“转码之旅”。
从“能跑”到“跑稳”
如果说第一学年是“从0到1”的突破,那第一学期就是这段旅程中最艰难的起跑阶段。
刚入学那会儿,每天平均要花数小时练习写代码,对转专业的我们来说确实是不小的挑战。记得刚开始上ECE 551 C++编程与算法课时,面对每周近十个编程作业,我常常要挑灯夜战。
但值得庆幸的是,授课老师非常注重与学生的沟通,不仅耐心解答每一个问题,还会定期组织小组讨论和一对一辅导。即使课程强度大,大家的学习状态始终保持在线。
项目评估方式也让我印象深刻。不同于常见的“一考定胜负”,ECE项目的成绩由整个学期的持续表现构成:平时作业、课堂参与、阶段性测试都纳入评分体系。这种机制更看重学习态度和过程积累,只要你坚持努力,成果自然不会差。

说到课程设置,我认为可以用“扎实又实用”来形容。从编程基础到工业级项目实践,每一步都模拟企业真实开发流程。比如我们在稳健服务器软件开发(Engineering Robust Server Software)这节课上,要完成模拟电商平台和物流系统的开发任务,所有模块都要在真实云环境中部署运行。这些项目虽不是商业产品,但技术栈完全对标行业标准,为我后来的简历撰写和面试提问打下了坚实基础。
值得一提的是,教我们企业级存储架构(Enterprise Storage Architecture)这门课的Tyler教授,他擅长用“问题链”引导我们自己思考解决方案。印象最深的是他讲授企业级存储与高可用架构时,通过一系列提问,引导我们推导出设计容错、负载均衡和持续可用系统的关键思路。其中,我们实现的模拟电商系统项目让我在实践中得以应用这些理念,也成为我在面试中最常被问及的技术亮点。

此外,在ECE项目,教学支持团队涵盖“教授+助教+学长学姐”等多个维度,确保我们遇到每个难点都能得到及时解答。许多优秀的学长学姐也会积极为我们分享提供实操建议,甚至帮助我们规划选课路径。
正是这样一套“理论—实践—反馈”的闭环体系,让我在短短一年内完成了从产品经理到具备工程能力的技术人才的转变。当我把亲手搭建的云架构和分布式交易系统写进简历时,面试官们无一例外都表现出了浓厚兴趣。这些经历不仅是技术成长的见证,更成为我求职路上最具说服力的资本。
求职季的淬炼
求职从来不是一个人的战斗。在ECE项目的后半程,我深刻体会到这一点。从内推资源对接、学长经验传承到同学之间的激励效应,项目在求职过程中的每一个关键时刻都为我们注入了能量。
记得去年12月谷歌实习岗位开放时,资深项目协调员冯老师第一时间帮我们争取到了多个面试的机会。这些面试经历弥足珍贵——它让我们提前适应了大厂技术考察的节奏与难度,也更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差距所在。这种“外部推力”贯穿整个求职过程:无论是从简历初稿的撰写,还是实习申请的时间节点把控等细节。
更让我感动的是学长学姐们的无私分享。他们不仅带来了详尽的面试复盘和实战资料,还主动组织线上答疑会,帮助我们拆解每一个技术难点。
当然,最宝贵的还是来自同学之间的正向竞争氛围。我们班很多同学的目标都是国际大厂或国内头部企业,这种高标准无形中提升了整体的学习投入度。软件工程课上,我们甚至把简历互评和模拟面试纳入小组任务,每个人都要接受同伴的反馈与建议;在准备技术面试的过程中,大家也会自发整理高频考点、分享面试经验。正是这种“你追我赶”的环境,让我始终保持学习的动力和行动力。

海外求职过程中,我逐渐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策略:高频投递、主动连接、最小化目标拆解。主动更新领英(LinkedIn)动态,积极联系目标公司在职员工,建立初步联系;同时保持日均1-2道编程题的练习频率,将技术能力的提升转化为习惯性积累。这种看似机械的努力,最终换来了实质性的突破。当我收到美国Salesforce公司软件工程师岗位的录用通知时,回望过去一年的坚持,一切付出都变得值得。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这份正式入职的录用通知,我也陆续收到了亚马逊、Oracle等多家公司的面试邀请,也收获了亚马逊AWS的录用通知。这让我更加确信:只要方向正确、方法得当,转码者同样可以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如今,我即将在Salesforce从事B端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人工智能解决方案开发工作,负责将自研人工智能代理(AI Agent)嵌入销售流程,帮助企业实现智能化转型。这段从产品经理到技术型人才的转变之路,不仅重塑了我的职业轨迹,更让我重新定义了成长的意义。

如果说当初选择ECE项目是出于对技术的向往,那么今天我可以自豪地说:这里不仅教会了我写代码,更赋予了我持续学习的能力、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以及面对未知挑战的勇气。无论未来选择哪条职业路径,ECE的学习经历都为我打下了扎实的技术基础,也让我具备了更国际化的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