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garet Shoop来自美国俄亥俄州一座城乡交界处的小镇。在她成长的环境里,去往中国留学对大多数人而言,是极其小众的选择。然而,正是这份看似“不寻常”的选择,引领她踏入昆山杜克大学,开启了一段意义非凡的人生旅程。
她的故事,是成长、探索与突破的真实写照,也是昆山杜克大学环境政策硕士项目(简称iMEP)吸引力的生动诠释。让我们一起走进她的故事。
美国女孩的中国之旅
当我决定申请环境政策硕士项目时,身边就有不少人问我:“为何选择中国?”我的回答始终坚定——我渴望成为一名真正具备全球视野的环境政策研究者,而昆杜恰好为我提供了这样一个独一无二的平台。
在申请这个项目前,我已在美国完成本科学习,对中美两国的教育体系都有一定了解。昆杜的教学风格与美国高校有诸多相似之处,比如注重独立思考、课堂互动以及小组合作。但对我而言,最珍贵的并非课堂上的知识,而是课堂之外真实的中国体验。
在这里,我不仅是一名学生,更是一个在中国生活的人。我和中国同学一起在食堂用餐,听他们讲述本科时期“抢饭”的趣事;利用假期,我走遍中国二十多个城市,甚至深入延边、阳朔等地,看到了许多外国人通过短暂旅游无法接触到的中国面貌。这些经历让我对中国社会的理解,远远超越了书本和新闻报道的范畴。

这种跨文化的成长,不仅体现在旅行中,也融入了我日常的学习与社交生活。记得有一次,我和几位同学及教授一起参加了一场关于中美能源合作的交流活动。那次经历让我有机会近距离接触能源政策领域的一线专家,也让我深刻意识到,环境问题从来都不是某个国家独自面对的挑战,而需要全球合作与多方对话。
在那次行程中,我还和环境政策助理教授高丽娜(Coraline Goron)博士去了一家法式面包店,听她讲述作为一名法国人在中国的生活故事。这种轻松却深刻的对话,让我对跨文化有了更细腻的感悟。若不是在昆杜,我或许永远没有机会与来自世界各地的教授和同学如此近距离地交流。

多元拼图绘就全球视野
在环境政策硕士项目的学习过程,如同在拼凑一幅描绘全球环境政策全貌的巨大地图。而我们则被赋予了各种“拼图碎片”:政策分析、经济学原理、科学基础……每一块都至关重要,只有将它们组合在一起,才能看清整个画面。
项目课程设置极为全面,从政策制定流程到环境经济模型,再到气候变化的科学依据,每一门课都让我明白,真正的环境政策绝非纸上谈兵,而是需要多维度的知识支撑。更幸运的是,昆山杜克大学汇聚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教授,他们在各自领域都是专家。

比如,我研一期间最喜欢的课程之一《能源与新兴经济体》,便是由来自美国杜克大学的访问教授Jonathan Wiener讲授。这门课几乎没有传统意义上的讲座,更多的是行业专家走进课堂,与我们面对面交流,甚至让我们模拟产品推介环节。这种类似商学院的教学风格让我耳目一新,也让我首次站在企业的角度思考能源转型中的现实挑战。
但真正对我影响最为深远的,是我的导师——环境经济学助理教授何无梦博士。他不仅是我的毕业论文指导老师,也是我在整个硕士阶段上课最多的教授。在我撰写论文的过程中,他给予了我极大的支持与信任。最初,我们在秋季学期通过独立研究课程构思毕业论文主题,之后在整个暑假期间进行头脑风暴。即便后来在我前往美国杜克大学的学期,他也始终与我保持联系,每月至少线上交流一到两次,帮我梳理思路、提出修改建议。尽管我的研究主题是碳捕获、利用与封存(CCUS),这并非他最熟悉的领域,但他始终愿意倾听、引导,并鼓励我走出自己的道路。

在这个过程中,我还挑战了自己从未接触过的技能——用Python编写经济优化模型。起初,我对编程几乎一无所知,幸运的是,在杜克大学《电力产业运作与市场机制》课程中,我有机会在老师的指导下练习使用Pyomo。这门课就像是我论文研究的“训练营”,让我掌握了基本操作,也增强了信心。
最终,我成功地将这些技能应用到毕业论文中,完成了整个模型的构建。这段挑战不仅锻炼了我的研究能力,也让我体会到学术写作是一场深入思考的过程。我喜欢整合不同的信息,寻找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填补现有研究的空白。这种成就感促使我考虑未来是否攻读博士学位,尤其是在能源政策方向。
回顾环境政策硕士项目的学习旅程,我愈发意识到,环境政策是一个跨学科议题。本科所学的海洋科学、政治学与语言学,看似无关,却能让我从科学、政策与文化等多个视角理解并应对复杂的环境问题。
迈出职场的第一步
在昆杜,我不仅在学术上不断成长,也逐渐明确了自己的职业方向。学校提供了丰富的职业资源,面试技巧培训和“电梯演讲”练习,帮助我学会自信表达。一对一的职业咨询则让我优化了简历和求职信,用更有说服力的语言展现自己的优势。比如将“完成项目”改为“领导跨文化团队成功交付研究项目”,显著提升了专业形象。
最终,我加入了一家总部位于挪威的国际能源咨询公司。在面试过程中,我意识到最打动面试官的,并非我的技术背景或课程成绩,而是我在昆山杜克大学的经历本身。这所学校的多元文化和国际化氛围,让我在跨文化交流、团队协作以及解决复杂问题方面积累了独特的优势。

我的同事来自世界各地——挪威、印度、中国……每天的工作都是一次跨文化的对话。而在昆杜的两年,正是我真正“学会沟通”的两年。无论是课堂上的小组讨论,还是宿舍里与同学的闲聊,甚至是在中国各地旅行时与陌生人打交道的经历,都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我对不同文化、语言和行为方式的理解。
因此,当我坐在面试室里,讲述我在昆山的生活、在阳朔骑行、在延边体验朝鲜族文化的故事时,我能感受到面试官的兴趣和共鸣。他们说:“你看起来适应得很快,也很愿意走出舒适区。”而这恰恰是我在昆杜学到的最重要的能力之一。

想对学弟学妹说的话
对于正在准备求职的学弟学妹们,我想说:“不要只关注技能是否达标,那只是起点,真正让你脱颖而出的,是你的经历,是你如何看待这个世界,以及你如何将这些经验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昆杜恰好提供了一个能让你积累、沉淀这些能力的平台。”
当然,我也理解很多同学对未来感到迷茫,尤其是刚毕业的时候。我自己也曾以为会进入政府部门工作,但最后却选择了在企业工作,反而发现这里更适合我。所以,我鼓励大家保持开放的心态,在职业选择上不要太早给自己设限。

至于我自己,未来可能会考虑攻读博士学位,继续深耕能源政策领域。但我现在更想先积累一些实践经验,看看理论如何真正落地。我相信,只有了解现实中的挑战,才能提出更有价值的解决方案。
最后,给仍在校园里的同学们一点建议:珍惜在昆杜的时光,不只是专注于上课和写论文,更要走出去,结识更多人。你会发现,真正塑造你的,往往不是课堂上的知识,而是那些看似“无关紧要”的经历。它们会在未来的某一天,成为你脱颖而出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