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本科毕业的迷茫,到成为昆山杜克大学研究助理开启科研之旅,再到攻读全球健康硕士,刘俐经历了诸多挑战与成长。在昆杜,她在适应全英文授课的过程中建立起自信,在跨学科的课程学习中不断拓宽视野。如今,她即将赴美读博,带着对科研的热爱和信念,开启新的旅程。让我们一起走进她的故事。
从“试试看”到“坚定走下去”
回望在昆山杜克大学的这三年时光,我总觉得一切都源于一连串的“机缘巧合”。本科毕业时,我对自己的未来其实是迷茫的:我对很多事都有兴趣,却没有一个方向让我真正坚定。
当时,我给自己设了两个大方向——要么去做科研,要么去公司。就在这样的背景下,我看到了昆山杜克大学环境科学助理教授曹焕生博士招募科研助理的消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我递交了申请,没想到,开始了一段让我改变至深的旅程。
这份研究助理的经历,是我人生的重要转折点。
曹教授对我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以目标为导向。”

这句看似简单的话,逐渐成为了我思考、做事的准则。在实验室里,我开始学会自己提出问题、寻找原因、思考解决方案,而不再只是“老师说什么我就做什么”。那时候我才意识到,科研真正的乐趣,是和问题“纠缠不清”,在试错与突破中获得成就感。这种感觉,就像是在破解一场复杂的解谜游戏,令人上瘾。

有一天,曹教授笑着问我:“要不要考虑一下就读昆杜的全球健康理学硕士项目?”
一开始我犹豫过,但昆杜多元包容的学术氛围、跨学科的培养理念和富有启发性的同伴互动,早已让我对这里产生了深厚的认同。而全球健康项目,既和我动物医学的本科背景相关,又与我一直以来“希望为人解决问题”的初心不谋而合。我不再犹豫,提交了申请。
在挑战中建立自信
真正开始读研后,我才意识到挑战的真正含义。全英文授课、跨学科的课程设置,以及密集的演讲、讨论与小组合作,一度让我手忙脚乱。但正是这种高强度的训练,让我逐步适应,并一点点建立起属于我自己的表达能力与自信。
我尤其感谢学术英语课上的Joseph Davies老师,他总是鼓励我:“你可以的!”
在他鼓励式的教学下,我开始尝试脱稿表达、练习演讲的节奏和停顿,慢慢地,从“台下胆怯的小透明”成长为“台上能把握节奏的演讲者”。

全球健康的课程中,有许多课程颠覆了我对“健康研究”的原有认知。比如“全球健康挑战”这门课,一开始我以为它和我本科时学的兽医流行病学大同小异,后来却发现它的视角更加宏大,从政策、资金、人权等多维度分析问题。这种框架性的思维方式,极大拓宽了我的研究视野。
我最喜欢的一门课是研究设计,它帮助我第一次系统地梳理了科研的完整流程——从提出问题、构建假设,到设计实验、分析结果。这门课让我意识到,科研不仅仅是实验,更是思维训练。这个认知的转变,也直接影响了我之后博士申请方向的选择。
从“不会写代码”到“跑出第一张数据图”
科研的道路当然不可能一帆风顺。我记得最痛苦又最让我成长的经历,是学习R语言和做WGCNA分析图的那段时间。作为一个“零基础”的计算机小白,我啃教程、查文献、网上搜教程,自己尝试写代码反复试错。从最初的无从下手,到半个多月后终于跑出那张“漂亮得不可思议”的数据图时,我感受到的不是疲惫,而是一种扎实的成就感。那一刻,我知道:我真的喜欢做科研,也愿意为它付出。

我很幸运,能够遇到像曹教授这样的领路人。他不仅传授我科研的方法,更让我看到“什么是对一个问题真正的热爱?”。我曾因为实验中蓝藻难以分离而苦恼不已,而曹教授却惊喜地说:“这个挺有意思的!”他会为藻类和菌的共生关系而着迷,会为一个小小的灵感翻阅厚厚一摞文献。他对科研的热情,深深感染了我。
毕业后,我将前往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读博,即将启程的我,既紧张又期待。我期待能拥有属于自己完整课题的那一天,也期待用计算模型去拓展科研的边界——成为一个“创造模型的人”,而不仅仅是“使用模型的人”。我知道这条路注定不会轻松,但昆杜的经历让我坚信:我已经准备好了。
说给学弟学妹的话
曾经的我也害怕选择错方向,也害怕展示不够好的自己。但现在我想说,不要害怕试错,每一条走过的路都有它的价值。你可能在实验中找到乐趣,也可能在课堂上爱上讨论;你可能因为一位老师的一句话而坚定方向,也可能因为一次崩溃的汇报展示而迎来突破。

昆杜给我的,不只是技能和资源,更是自信、勇气与包容。这里是一个允许你去试、去错、去表达的平台。走进来,你会发现:你有权利去选择、去改变,并且会得到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