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Close this search box.
Search
Close this search box.

用格斗打磨童年,用AI开创未来!

三岁走上格斗场,十岁推开搏击俱乐部的大门,Zakhar Merinov 用汗水和意志书写了童年的底色。

多年后,他穿越半个地球,来到昆山杜克大学,在这里,他从足球场到黑客松,从思乡到蜕变,找到了真正的归属感,也找到了自己未来的方向。

在 AI 的浪潮中,他选择不只是预测未来,而是亲手创造未来。

这是一个关于坚持、勇气与成长的故事,也是一段在世界另一端闪耀光芒的青春。

在Zakhar Merinov的记忆里,家不是一间温暖的房子,而是一个弥漫着汗水味道、脚步声回荡的格斗训练场。他在那里一次次突破极限,也在那里学会了坚持与勇敢,找到了“家”的归属感。

“我猜我爸妈觉得我得学会打架,”他笑道,“所以在我三岁那年,他们把我送去学空手道。”

从那天起,他就与运动结下了不解之缘。

从空手道到跆拳道,再到游泳,后来他走进了泰拳的世界——那种会让你小腿布满淤青,并磨炼你意志的训练。

十岁那年,他第一次推开一家搏击俱乐部的大门。

那里没有书本,没有黑板,只有一次又一次重复的动作和不容退缩的训练。

一位曾训练过俄罗斯国家队的教练注意到了他:不是因为他能赢得多少奖牌,而是看到了他身上那种值得打磨的潜质。

短短几年,Zakhar获得了俄罗斯“运动健将候选人”荣誉称号,这是俄罗斯竞技体育中的一个重要荣誉。

但他收获的,不只是体能的提升。在那个搏击俱乐部,他学会了专注、谦逊,更学会了面对未知的勇气。

这些品质,最终将他带出了莫斯科的拳击场,带出了欧洲,带到了亚洲。他来到了中国,来到昆山杜克大学的绿茵场上。

一个小小的勾选,改变了人生轨迹

申请杜克大学时,Zakhar注意到一个不太起眼的选项——可以选择前往中国的昆山杜克大学。那时,他对这个学校几乎一无所知。但正是这种“未知感”,激发了他的好奇心。

“我当时的感觉是,未来的科技和机会正在向东方转移。”他回忆说。

然而他没料到,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让全世界按下暂停键。各国边境迅速关闭,Zakhar原本通往中国的旅程也被迫搁置。

他原本是计划“一路向东”,结果却不得不“继续向西”——到了位于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的杜克大学。校园活力十足,教授启发人心,这是他第一次体验美国的大学生活。

“我认识了一些非常要好的非裔美国朋友,他们给了我很多支持。”Zakhar说。

但在这段经历的另一面,是他从未经历过的思乡之情。

“我之前没意识到,我竟然会这么想家!”他说,“我甚至想休学一个学期。”

正当他对一切感到迷茫时,昆山杜克大学伸出援手,协调安排了专门的包机,并为包括Zakhar在内的学生承担了机票费用,终于让他们踏上通往中国的旅程。

抵达昆山前,Zakhar经历了几周在武汉的隔离。夏天的武汉异常炎热,室外温度超过40摄氏度,他在一间简陋的小房间里不能外出,日子也开始变得模糊。

不过孤独并没有他想象中那么难熬。哪怕被隔离,网速也不太稳定,他与同学们依然保持着密切联系。

“我们跟飞机上认识的同学在线上打扑克,”他笑着说,“靠微信视频,隔着门聊天,一点点建立起熟悉感。”

终于抵达昆山杜克大学校园的那一刻,像是一场意义非凡的胜利。而对Zakhar来说,那是新篇章的开始——不仅是学习,更是寻找人生方向的起点。

在昆杜找到归属和方向

热爱运动的他,加入了昆杜的足球联赛,很快便沉浸在战术讨论、长时间训练和深夜的比赛中。

但真正打动他的,并不是比赛和胜负,而是身边的人,是大家一起喝水休息的片刻,是一次射门失误之后响起的笑声,是一声声轻轻的鼓励。

与来自全世界以及中国各地的同学朝夕相处,Zakhar感受到一种久违的归属感。同学们耐心解释他不熟悉的规则,确保他不会被落下。

“他们的热情让我很惊讶,我们后来还一起去北京旅游。”

在学业上,Zakhar一直都喜欢数学,但从未真正想过该如何应用它。直到他在昆杜上了Matthias Schroter教授的机器学习课程,一切开始变得清晰起来。

“他不只是讲理论,”Zakhar说,“他让我们真正理解、真正运用。这门课彻底改变了我的视角。”

受到启发的Zakhar开始积极参加各类黑客松和创业项目。其中一个最难忘的项目,是基于开源Llama模型开发的“虚拟患者平台”,通过AI模拟心理健康场景,帮助未来的心理学专业学生训练诊断思维。

这项工作需要大量投入:长时间学习、持续调试,还得有一种“努力终会有回报”的信念。而他做到了。大三结束时,Zakhar在刷完1000道LeetCode题目、经历了多轮面试之后,拿到了一家保险公司的全职机器学习工程师岗位,专注于优化真实场景中的决策系统。

他说:“如果你愿意提问、愿意结识他人、敢于挑战,在昆杜学完之后,找到理想工作完全没问题。”

推倒重来,只为交出真正的成果

当然,他的旅途并非一帆风顺。在Signature Work(标志性成果)项目截止前两周,Zakhar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删掉自己花了一整年写的整个项目。

原本他想用模型预测加密货币的价格,但在实验中,他逐渐意识到:市场并不会按逻辑运行,模型也经不起现实不确定性的挑战。

“我其实可以交草稿,轻松过关,但那不是我真正想完成的作品。”

于是他从头来过——代码重写,论文重写。

这次他探索的是市场如何受网络舆情影响。他利用ChatGPT-4进行模型训练、性能对比,最终得出一个耐人寻味的结论:AI的预测,往往比人类更准。

“我们人类完蛋了。”他笑着说。

玩笑背后,其实是一种他一直坚守的信念:大学生活不仅仅是构建机器,更是在异国他乡构建归属感

正如当初中国同学毫无保留地接纳他,如今,作为昆山杜克大学俄语社团的副社长,Zakhar也在努力为他人创造家的感觉。

“在远离故乡的地方,我们庆祝那些将彼此联系在一起的文化。无论是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还是其他国家,我们都有共同的历史和记忆。”他说。

从文化节上热腾腾的家乡菜,到深夜关于身份的真诚对话,俄语社团不仅是一个社团,更是一处心安之所。

无论时事风云如何变化,我们始终是人类。”

如今,毕业在即,Zakhar计划前往德国攻读硕士。不过他还打算暑假先去深山里静养一段时间,好好整理思绪。

他说:“过去四年虽然充满挑战,但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每一个经历,都在塑造今天的我。”

而现在的他,不只是用算法预测未来。他正在创造未来。

If you are a journalist looking for information about the University or for an expert to interview for a story, our team can help.

Add our
WeChat

If you are a journalist looking for information about the University or for an expert to interview for a story, our team can hel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