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Close this search box.
Search
Close this search box.

汤澜:从昆山杜克到美国麦肯锡

认识自己,也是看见世界

汤澜自中学时代起就自带“主角光环”。

除了担任班长、学生会主席、校篮球队队员,汤澜早早地就将目光投向校园外的世界:她加入并管理一个上海的公益组织“Booky Green”。在这个颇具规模的学生公益组织,有数千人订阅的媒体平台需要运营、在十几所高中举办二手书交易活动、筹集万元善款……自诩“好奇宝宝”的她都乐意一试。临近高三毕业,汤澜更入选成为了第72届联合国大会的青年代表,第一次站上了国际舞台。


高中时作为青年代表在纽约参加联合国大会

家人的尊重和从小在学校住宿的经历,也令她成了一个在生活中独当一面的人。不论在学习还是生活中,汤澜的妈妈不会关注诸如“考了多少分”等细节,而是在宏观层面帮助汤澜调整心态和培养品质。

2018年,汤澜来到昆山杜克大学,成为昆杜的首届本科生。

在入学昆杜后一年多的时间里,不论是学术科研项目,还是工作实践机会,汤澜都乐于尝试。在参与的第一个环境学教授的研究项目中,汤澜关注的是多元共治视角下的环境治理。在首次项目会上,她惊讶地发现自己是唯一的本科生。难度不低的任务没有令她胆怯,反而使她更努力地在团队里学习、提升。从中,她收获了能力与心态的双重锻炼。

学业之余,她也是个“昆杜打工人”,加入了传播与公共事务办公室、学生事务办公室工作。有了既往积累的经验和积极探索的心态,从线上各类选题,到线下活动的策划,汤澜都办得有声有色。


宿舍生活部实习期间,为大家准备的伴手礼


策划举办正念茶点时间(Mindful tea time)活动

在身边许多人看来,汤澜的生活安排得非常紧凑。“别人会觉得我很忙,但自己觉得还好。我是一个对很多事充满好奇心的人,什么都想试一试。”

大一的夏天,是汤澜印象中最忙的暑假。她先是获得学校提供的全额奖金飞向位于地球另一端的南非,参加全球学生领袖峰会,探讨校园环境下的精神健康话题。紧接着来到了中国台湾,参加为期一周的全球集思论坛。最后又只身前往北京,协助举办了面向近500位高中生的哈佛大学中美学生峰会。


汤澜在开普敦、台北和北京

大三时,汤澜参加了乔治城大学举办的中美学生联合挑战赛。她和另一名本科生 Hong Pham 与杜克大学主修公共政策的本科生 Spencer Kaplan 和 Joanne Kim 组成了一支联合小组,并最终获得冠军。在敲定参赛作品时,他们决定寻求更高方向的共识,将视野投向太空,致力于探讨国际社会如何通过太空领域的合作,并共同开展科研探索。

当然,颇具宏观意义的选题,也带来了不少难题:汤澜从未学习过与太空领域相关的专业知识。在联合小组为期六个月备赛期间,她一边学习新知识,一边寻找可以发挥各自能力的方向。在后来打磨方案的十多遍过程中,小组还寻求了昆山杜克历史、公共政策、大数据方向等诸位的教授修改意见。

“DKU 的氛围进一步激发了我的好奇心,因为它让我看到了很多我之前没有看到过的东西,也让我看到了世界不同的样子。在这儿的生活,是我不断认识自己的过程,也令我更全面地看到了这个世界。”

从课堂、到科研项目、再到工作事务,正是在昆杜收获的多样性开拓了汤澜的视野。

横跨大洋的朋友圈

“我的好朋友应该是我在 DKU 最大的收获!”汤澜不假思索地感叹。

刚入读大一时,汤澜在学校的新生欢迎会认识了几位来自中国、美国、法国和哥伦比亚等全球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学生,在随后的第一个学年中,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互相帮助,并结下了深厚的友情,组成了一个“七人小队”。


七人小队在昆山杜克学生公寓

在后来一年多的时间内,虽然有疫情的影响,这个“七人小队”仍然保持着紧密联系,几乎每周都会打电话,分享各自生活中的趣事。最重要的是,他们还有一个大四在杜克大学重聚的约定。


在线分享日常

从2021年秋季学期开始,这个奇妙的七人小队在杜克大学“重聚”了——他们所有人最后都选择了在大四前往杜克大学——虽然最终因为前往杜克大学的时间节点有所不同,而没有七个人都出现在同一张合照上。但用他们自己的话说:这样的重聚已经足够。当然,也有朋友为了线下团聚,来了个“双向奔赴”。来自法国的皮尔,当时正在华盛顿,他特意乘坐了晚上11点的飞机,从华盛顿飞到北卡罗来纳州,就为了能与来到杜克大学的大家见上一面。

如今,这个缘起新生欢迎会的七人小队,将面临本科毕业,有人选择继续升学、有人致力于成为医生……大家都会踏上新的人生旅程。


在杜克校园重聚

在这个朋友圈中,来自哥伦比亚首都波哥大市的2022届经济学专业本科生劳拉·纳瓦罗 (Laura Navarro) 和汤澜是非常合拍的好朋友。

汤澜也没想到,新生欢迎会上一句偶然的“搭讪”,让她们当天就在大渔湾边喝奶茶边谈心。这段始于奶茶的友情,就这样成了日后跨越大洋的坚固情谊。

在汤澜看来,与 Laura 成为好朋友,刚开始是因为互补的性格——热情外放的汤澜和稳重内敛的 Laura,即使不讨论学习和工作,也会有无穷的话想与对方交流。

本科阶段,Laura 曾成功入选“基什内尔食物学者项目(Kirchner Food Fellowship)”,她的选题聚焦在引导投资进入可持续解决方案和技术领域,促进全球粮食安全,并学习能够帮助弱势群体获得基本资源的创新商业模式。Laura 感到企业家、投资者和公众之间存在着脱节现象,所以创业和创新将会在一些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上发挥领头角色的作用。

虽然大二时选择了不同的专业,但在她们后来学习和生活中所关注的命题来看,太空、环保、资源均衡……汤澜和 Laura 都有着跨越认知格局、打破壁垒的视野和决心。也许正是这种高度上的一致,让她们成为彼此亲密的伙伴。

人生的拼图,永远没有最后一块

2021年9月,来到杜克大学一个多月后,汤澜收到了麦肯锡的面试邀请。在此之前,她从来没想过毕业后会有机会在美国工作。

“我的故事看似随性,但这是之前所有经历互相联结的成果,它们带领着我向前走。”汤澜发现,在明确和清晰的目标下,许多能力和必备的修养在申请工作时都得到了印证。就像是拼拼图,刚开始是不断尝试和调整,在拼上最后几块时,已经对版图有了整体认知。


大三实习期间

“现在想来,其实我心仪的企业需要的核心技能,我在 DKU 都已经得到了充分锻炼。”大三期间,汤澜先后在欧莱雅、爱茉莉、百胜中国和联合利华四个快消品公司实习。在消费品领域积累的丰富经验,不仅体现在履历上,更是“完成拼图”时快速获得视野的关键。

来到美国后,偶然的机会下,汤澜收到了麦肯锡的面试邀请。在咨询公司的面试中,案例面试(case interview)是一个重要的环节。此前,结束了麦肯锡六个月的实习后,好友 Laura 已经拿到了麦肯锡商业分析方向岗位的工作机会。Laura 帮助汤澜模拟面试,给予了朋友充分的陪伴和鼓励。当汤澜如愿以偿地收到了美国麦肯锡的全职工作机会,接到录取电话的时候,Laura 就在汤澜身边,两个好朋友忍不住一边尖叫一边拥抱。

来自中国的应届本科毕业生能收到麦肯锡美国办公室的录取,见证了汤澜四年成长的传播办公室的一位老师表示:毫不惊讶汤澜这样的同学会成为麦肯锡欣赏的人才。

“对消费品领域的热诚和专注,优异的学习能力,以及在昆杜国际化环境中进一步锻炼和强化的跨文化沟通能力,是汤澜身上非常突出的特点。”

“但是汤澜最突出的品质是,一方面,她可以在全球青年峰会上作为组织者和演讲者大放光彩,另一方面,她会在当学生宿管时为大家精心准备伴手礼,主动承担学生媒体中心工作中最琐碎的部分——组稿、设计和排版。不畏惧站在C位,也能随时为伙伴们补位,汤澜展现了一名真正领导者的品质——利他、服务和奉献精神。”

体验了自己找工作的不安与不易,2022年1月起,汤澜与朋友 Sophia 还成立了一个名为“Students for Students”的工作室,利用业余时间帮助大家修改简历、提出面试建议。目前,她们已经陆续帮助了50多位有需求的学生和朋友。

未来,汤澜希望在可持续商业领域继续深耕。这与汤澜自己从高中时代起就关注环保议题、大学时代学习环境学、以及对消费品的兴趣,息息相关。

“像是完成一个更大的版图,永远没有所谓的最后一块”——在人生的版图上,这个女孩正不断拓展新的疆域,拼出更多的精彩风景。

作者 成恳

If you are a journalist looking for information about the University or for an expert to interview for a story, our team can help.

Add our
WeChat

If you are a journalist looking for information about the University or for an expert to interview for a story, our team can hel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