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在日本出生,在英国长大,父亲是巴基斯坦人,母亲是美国人。她从小穿梭在不同国家和文化之间。大学时,她选择来到中国,在昆山杜克大学开启一段与众不同的探索。在这里,她从“被注视的异乡人”,成长为能够跨越文化、连接世界的桥梁。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2025届本科毕业生Marriam Chishti,聆听她的成长故事。

第一次踏上昆山的街头,Marriam感到自己成了人群的焦点。陌生的语言、炙热的目光、热闹的街道,让这个在英国乡村中习惯“隐身”的女孩感到头晕目眩。
“感觉自己像一条离开了水的鱼,”她回忆道,“在家乡,我可以轻松融入人群,但在这里,我似乎无处藏身。”
但也正是这份文化冲击,激发了她对“理解他人”和“被理解”的渴望。
偏要来中国
Marriam的童年宛如一场环球旅行,在不同国家辗转。在国际学校学习时,课堂上不同国家的口音交织碰撞,节日也多元并存、交替进行。她从小就成为了不同世界的桥梁,学会了倾听、翻译,并且毫不掩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我不是那种喜欢迎合别人的人,”她说,“我只是分享我的感受。”
或许正是因为这种独特的成长经历,选择大学时,Marriam没有像朋友们一样,走一条十分熟悉的道路。尽管她的朋友们纷纷前往英国和美国,但她却把目光投向了一个完全不同的方向——位于中国的昆山杜克大学。
不出所料,家人们的反应出现了分歧。母亲本身也是四处闯荡的性格,她微笑着对女儿说道:“去吧。”而其他人并不那么支持。但Marriam已经下定决心:宁愿选择陌生和未知,也不愿随波逐流。然而,她的朋友们却并不意外——他们早就知道,Marriam从来不是一个随大流的人。

“我想他们一直觉得我是与众不同的人,”Marriam说,“但说实话,我只是想做一些真正属于我自己想做的事情。”
换一种看世界的方式
在昆山杜克大学,Marriam的“叛逆”沉淀为坚韧。她一头扎进了知识的海洋,尽情探索各种机会。她穿梭于实验室与教室之间,从癌症研究的前沿探索,到在医学英语项目(Medical English Program)中助力当地的医生提升英语。
她的领导才能也很快找到了施展的舞台:她被选为昆山杜克大学的学生代表,参加以联合国17项可持续发展目标为主题的Future17挑战项目,与来自中国香港和新西兰的学生合作,围绕可持续发展目标展开协作。她穿梭于不同时区,进行市场调研,研究消费者行为和替代蛋白,管理跨大陆的团队动态,甚至担任了项目负责人。
“我感激的不仅仅是取得的成果,”她说道,“还有在这个过程中遇到的所有美好的人,以及与他们保持联系的时光。”

正是这种对世界的好奇心和对连接的渴望,促使Marriam重新审视自己的学术道路。她开始寻找一个能够将学习转化为持久影响的专业。经历了一系列的探索与体验后,她的目光投向了全球健康学专业,这个领域让她能够将对健康、商业以及为人们的生活带来切实改变的热情结合起来。在这里,她找到了自己的使命,也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舞台。
Marriam对全球健康领域的探索之旅,始于对智利健康保险体系的一次深入研究。这个项目让她得以窥见健康、经济和政策在现实世界中的交汇点。在她看来,数据不再是冰冷的数字,而是与人们的生命息息相关。随着对社会决定因素的深入了解,她逐渐认识到,怀孕、收入和教育等因素如何深刻地影响着人们获取医疗服务的机会。Marriam意识到,健康结果并非仅仅是医学问题,更是与社会不平等紧密相连。
“举个例子,在英国,你可能要等待六个月才能进行一次X光检查,而有时结果却可能是癌症,”Marriam说道,“我们都渴望健康,但医疗体系却远未达到它应有的效果。”
近距离目睹这些案例,更加坚定了Marriam致力于了解医疗体系如何更好地为社区服务的决心——尤其是在世界上那些更为脆弱的地区。基于此,在她的标志性成果项目中,Marriam对加纳地区的营养不良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她发现,如果只是简单地引入西方国家的解决方案,比如进口食品或外部援助,往往并没有办法解决社区的实际需求。从此,“先询问、多倾听、不假设”这一理念,贯穿于她参与的每一个项目中。

“全球关于加纳急性营养不良的文章总共只有16篇,”Marriam说道,“与西方国家的数百项研究相比,这一差距令人震惊。同时也让我意识到这些社区是多么迫切地需要发出自己的声音。”
心之所向,行之所往
在昆山杜克大学,Marriam默默对自己许下了一个承诺:无论她选择哪条道路,都将是致力于改善他人生活的道路。
下一步,Marriam准备前往达特茅斯学院攻读硕士学位。未来,她希望投身于全职工作,管理医院部门,甚至最终在联合国或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中发挥自己的能量。而加入和平队(Peace Corps)的梦想,则始终照亮着她的前行方向——她希望能前往非洲,一个她从未踏足但却感到有千丝万缕联系的大陆。她说:“旅行不仅让你看见世界,也让你看见自己。”
这种探索精神贯穿了Marriam在昆山杜克大学的每一个部分,从对学术项目的钻研,到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通过担任宿舍助理和健康社区领导者的角色,Marriam为来自五湖四海的学生们搭建起一座座沟通的桥梁,创造了可以跨越语言和背景进行交流的空间。即使在最多样化的社区中,Marriam也总能找到一些共同点,让每个人都能感受到彼此的温暖与关怀。

“每个人都喜欢泰勒·斯威夫特(Taylor Swift),”她开玩笑说,“我们总以为自己与众不同,其实大家都挺像的。”
然而,踏入一种新文化就意味着要理解传统和日常生活。对于Marriam来说,适应中国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却也充满了意想不到的幽默瞬间。在一次前往张家界的旅行中,一位当地妇女将孩子抱给Marriam的朋友,希望拍张合影——这个出于好奇的举动,或许会让西方人感到困惑,却让 Marriam忍俊不禁。
“这感觉就像突然成了名人,”她感慨道,“起初,那种被众人目光追随的感觉让人有些不知所措,但后来我才明白,那都是出于好奇和善意。”
适应新文化的过程,也让她深刻体会到了开放的价值,而这种价值在昆山杜克大学的社区中也得到了体现。随着昆杜的不断发展,Marriam期待它能继续保持对多样化思想和包容性的渴望。
“在这里,人们渴望学习,”她说道,“哪怕你持有不同的信仰,他们也愿意去理解你。”

展望未来,她想象中的昆山杜克大学,依然是一个让学生能够自由做自己的地方,同时拥有一个能够并愿意持续支持其所培育出的充满活力社区的管理层。
她对昆山杜克大学的信念,宛如一面镜子,映照出她对个人成长的深刻理解:成长是漫长的旅程,挑战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真正值得追寻的道路,从来都不平坦。
“昆山杜克大学是一个探索灵魂的地方,在这个探索的过程中,你不仅会发现自己的内心,也会更多地理解这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