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南昆明一间光线昏暗的档案馆里,傅知行(Zach Fredman)博士眯着眼,翻阅着一叠叠布满灰尘的繁体中文手稿。这些古老的文字与他学习的简体字有许多不同,为他的研究增添了不少难度。
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梳理出二战期间帮助中国抗战的美军的经历。他在故纸堆中不断筛选,绝大多数资料与他的研究毫无关联。时间悄然流逝,日子一天天过去。偶尔发现一条珍贵的线索,便让这场漫长而枯燥的搜寻重新燃起意义。
“真的很累人,” 傅知行苦笑着回忆道,“但那时候,我的中文水平达到了巅峰。档案管理员每天只需要在一些难认的字上帮我一下。”
傅知行是一名历史学者,研究聚焦中美关系。他最近研究越战期间美军海外娱乐项目,为此,他需要查阅美国、英国、澳大利亚、中国、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和菲律宾等国的档案资料。
傅知行的经历完美诠释了昆山杜克大学艺术与人文学科的精神——在这里,跨学科和跨国界至关重要。
如今,傅知行是昆山杜克大学历史学副教授兼艺术与人文学科主任。2018年,也就是昆杜迎来首届本科生的那一年,他是首批入职昆杜本科项目的教师。他被有机会参与创建一所新颖、多元、富有协作精神的大学所吸引。
“无论是美国还是中国的传统大学,往往都缺乏这种程度的多样性,”傅知行说,“在昆山杜克大学,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汇聚于此,营造出了一个真正全球化的学习环境。”
昆杜师生来自70多个国家,他们将丰富多样的语言、文化和学术传统汇聚于同一个共享空间之中,共同构建了一个充满活力的学术社区。
他们,不按“学科”出牌
当苗建时(James Miller)博士初到昆山杜克大学时,还没有艺术与人文学部,只有一群充满好奇心的人,怀揣着许多大胆的想法。
“当时只有一群苗建时这样的教授。”他打趣道,“大家都愿意去冒险、去创新。”
他所追求的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学术职位,而是一个从零开始的机会——用他的话说,是一个“重新构想大学可能性”的机会。
如今,作为人文学科教授兼跨学科项目副院长,苗建时热衷于探索学科间充满创造性的交叉领域,不同学科在这里相互碰撞,迸发出新的思维火花。
苗建时说:“在多数大学,你可能会主修物理或历史这样的传统专业,同时选修其他领域的课程。但在昆杜,我们将不同领域融合在同一个专业中。这促使学生不仅要从不同学科中汲取知识,还要将这些知识融会贯通,整合成新的思维方式。这才是昆山杜克大学独特的地方。”
这种理念深入人心。在核心课程“全球科技与健康领域的挑战”中,来自历史、科学和哲学专业的教师共同授课,帮助学生解决气候变化和新发传染病等复杂问题。

“在现实世界中,解决问题需要不同领域的专业知识, 那么,为什么不从课堂开始呢?”
在苗建时教授的“世界中的中国”课程中,学生们需要想象20年后中国在世界上的角色。这项作业将地缘政治分析与科幻、伦理和历史相结合。
“这是创造力、推测能力和严谨学术研究的结合,”他说,“这种预测能力在商业、政策制定以及日常生活中都是一项至关重要的技能。”
苗建时的最新研究将文化与宇宙学相结合。他最近的一个项目不仅从科学和政治的角度,还从神话学的角度审视了中国的太空计划。他与人文研究中心助理教授欧馥般(Ben Van Overmeire)博士一起,共同牵头举办了一场主题为“中西太空探索的精神”的研讨会,吸引了世界各地哲学、物理、数学、历史以及国际关系等领域的知名学者和专家。
在昆杜,即使是理工科专业的学生也能找到通往人文学科的路。陶珺怡是2023届数据科学专业的本科毕业生,苗建时是她的学术导师。在苗建时的指导下,陶珺怡组建了一个跨学科研究团队,探索儒家、道家、墨家和法家的中国哲学文本中的语义变化。
现在就读于斯坦福大学的陶珺怡聚焦于人类思想与人工智能之间的关系,研究它们如何表征和处理符号,以及这些能力如何共同构成智能。“这样抽象而广泛的话题需要从多学科的角度来研究。” 陶珺怡解释道。
同样的跨学科精神也塑造了黄碧慧(Honey Huang)的发展道路。她是昆山杜克大学2022届(首届)本科毕业生,并获得了北京大学“燕京学者”奖学金。
她在昆杜就读期间完成的“标志性成果项目”专注于研究传统中医与道教之间的关系,受此启发,她在北大燕京学堂选择了中国学硕士项目哲学专业。
“虽然我本科不是哲学专业,也没有上过特别多的哲学课程,但昆杜的很多跨学科课程都会和哲学有联系,所以在回答专业转换之类的问题时,我有很多内容可以展示。”黄碧慧说。
其他教师也展现出了他们独特的跨学科才能。文学与创意写作助理教授孙如诗(Stephanie Anderson)博士将文学与书籍艺术以及可持续发展相结合。在她的“文本与情感”课程中,学生们使用3D打印技术或回收材料,制作自己的书籍。
“这些项目让我对教学充满热情,”她说,“它们从根本上改变了学生与文学和创造力的关系。”
还有向在荣——一位难以用头衔定义的教授。正式来说,他是昆山杜克大学的比较文学副教授兼艺术主任。他熟练运用多种语言,无论是引用拉康还是老子,或是策划艺术双年展和电影项目,都游刃有余。他认为艺术与人文不单是一条职业道路,而是一种理解世界的方式。
他近期的作品,包括策划第十四届上海双年展“宇宙电影”,以及在香港备受赞誉的展览“快乐的方式不止一种”,都直面了大多数学科避之不及的问题:矛盾、共存,以及在最出人意料的解构与耦合中寻找快乐的意义。
在他眼中,跨学科不仅仅是某种转瞬即逝的潮流,更是一种知识整合,一种反抗。

“这是对19世纪现代/殖民时期以来学科划分的发展、反思和反叛。”向在荣说。
如果对他来说,艺术与人文的目的是帮助我们应对无助、爱、失落以及存在的宏大宇宙喜剧,那么对哲学助理教授Hwa Yeong Wang博士来说,艺术与人文则是古老智慧与现代伦理之间的一座桥梁。
Hwa Yeong Wang是昆山杜克大学哲学助理教授,也是Harmony Lab(“和”实验室)的联合创始人。她采用了一种融合人类学、历史学、文学和宗教研究的跨学科方法,将儒家思想与女性主义理论相结合。

“我们这里没有传统意义上的院系;相反,来自不同背景的教师们一起合作,不断地进行跨学科交流。”她说。
对于昆山杜克大学的学生来说,跨学科学习不仅仅是昆杜通识博雅教育的特点,更是其核心。
来自马来西亚的2025届本科生Zu(Zuo Rui)Gan一开始不确定自己的专业,在探索了心理学、数学和艺术等课程后,她发现这些学科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
“我觉得理工科和艺术与人文学科有很多重叠之处,” Zu Gan说,“如果回顾几百年前,我们会发现科学领域的先驱思想家同时也是哲学或历史领域的领军人物。我们如今看到的不同学科分类是现代的产物,但我们常常忘记它们有着共同的根源。”
2026届本科生Mateja Bokan深知自己适合学习人文艺术专业。在塞尔维亚长大的他,周围充满了音乐和艺术的氛围,这些环境鼓励他深入思考人类的经历、文化和价值观。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学会了欣赏基于人文学科的批判性分析和社会科学研究的优势,”他说,“昆杜的跨学科模式帮助我整合了不同领域的观点。”
一堂课,改变人生
在高中的一节语文课上,徐依琳曾泪流满面,文字跨越时空承载着悲伤与记忆的强大力量使她深受震撼。
她来自昆山,高中就读于苏州外国语学校。三年后,这份对文学的热爱把她带到了昆山杜克大学,离她家只有几分钟的路程。2024年,她带着同样的热情从昆杜毕业,收获来自美国杜克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芝加哥大学等多所名校的硕士及博士项目的录取通知,最终她以全额奖学金前往埃默里大学攻读比较文学博士。

“在昆山杜克大学,我不只是学习文本。我学会了如何批判性地思考,大胆地创造,还能与真正关心学生的教授们密切合作。”徐依琳说。
孙如诗是徐依琳的学术导师,指导她学习阅读量极大的课程,参与创意书籍制作项目,这些项目模糊了学术研究和艺术之间的界限。
大二时,徐依琳作为学生研究助理,加入了孙如诗的研究项目——《观众中的“间谍”:小型出版社中的女性》。徐依琳参与了撰写注释书目、整理采访记录等工作,协助完成了最终的手稿。这本书于2024年出版,徐依琳的名字也出现在了致谢名单中。其他学生也参与了资料整理和档案工作,甚至还搭建了一个网站来配合这本书的宣传。

“学生们真的很用心,” 孙如诗说,“他们以我意想不到的方式推动着项目前进。”
2022届本科毕业生卢映竹也没有想到,昆杜的一门课会改变她的人生轨迹。
大一时,她选修了苗建时教授的环境伦理学课程,一下子就被道家、儒家思想与生态学的交叉内容深深吸引。
受此启发,她制作了一部实验性短片来探索这些思想。苗建时看到这部短片后印象深刻,邀请她作为学生研究员加入宇宙伦理和人工智能研究中心。
他们探索媒体艺术与人类历史以及生态保护之间的融合,在校园发起群体艺术活动,邀请200位同学用手机或手电筒,以学生宿舍为起点,行经湖心亭和会议中心,最后抵达创新楼,一路上形成北斗七星的形状,并通过航拍记录了整个过程。
“那段经历加深了我们与地球以及他人的联系。”她说。
卢映竹的好奇心并未就此止步。另一个项目带她走进了昆山的寺庙,她通过摄影和民族志研究记录下了当地的传统。她的作品给苗建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拍得很美,这正是人文学科应该激发的作品。”苗建时回忆道。
这种探索精神让卢映竹不断追求,从昆杜毕业后,她前往哈佛大学继续深造。
“教授们对我影响很大,”她说,“正是他们的合作与鼓励,帮助我找到了自己的方向。”
这样师生合作研究的案例比比皆是。2023届本科毕业生张殊槐曾加入了历史学副教授盖科琳(Kolleen Guy)和访问教授杰·温特(Jay Winter)带领的暑期科研学者项目团队,从事关于二战期间逃难到上海的欧洲犹太难民生活的比较研究。
张殊槐说,“做研究意味着要学会如何查找、评估资料,并从证据中构建出有意义的东西。”
张殊槐筛选了档案资料,协助制作了上海犹太难民隔离区的交互式时间线,并为团队的最终学术报告做出了贡献,得到了傅知行的高度评价。

“我们学生的作品很有创意,” 傅知行说,“当学生被给予信任去突破界限时,就会取得这样的成果。”
当一些学生在图书馆和田野调查中找到自己的目标时,另一些学生则在充满压力的电影制作世界中与时间赛跑。在媒体与艺术助理教授Kaley Clements的指导下,昆山杜克大学的一个后期制作团队参加了上海48小时电影节。按照参赛要求,电影从前期剧本创作、拍摄到后期制作,要在48小时内全部完成。
他们的参赛作品《神曲》是一部以中国古代为背景的功夫电影短片,视觉效果十分震撼。这部7分钟的短片获得了最佳影片、最佳剪辑、最佳摄影和最佳灯光设计等多个奖项,还代表上海参加了在美国洛杉矶举行的2023年国际Filmapalooza电影节。
“我们的后期制作团队非常优秀,这次经历对大家来说也是一个很好的学习体验。” Clements表示,“获奖证明了团队成员的才华,也证明了昆杜的电影项目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摄制组成员包括学生吴凯骐和戚耀允,以及其他专业人士。他们随机应变——在拍摄现场查看素材,利用碎片时间剪辑片段,并在时间紧迫的情况下做出艰难的创意决策。

“这些才是最能教会我们东西的时刻,” Clements说,“我们正是通过共同创作来成长的。”
在历史与气候科学交叉领域开展研究的历史学助理教授Joseph Giacomelli博士在暑期研究学者项目中也有同样的感受,他指导学生对中美两国的人工影响天气进行了对比研究。

“学生们的研究让我对中国环境政策的演变有了新的认识。”他说。
人工智能时代
2026届本科生赵润坤回忆起欧馥般教授的宗教研究课程中一项令人难忘的作业:让ChatGPT分别扮演孔子、老子及佛陀。
“我们分析了人工智能给出的回答是否符合这些先哲的哲学思想,”赵润坤说,“这是一种以批判性思维同时接触科技与古代思想的创新方式。”
这项作业的真正目的并非单纯追求新奇,而是要追求准确。欧馥般希望学生们检验人工智能是否真的能够准确表达古代哲学思想的微妙之处。
“ChatGPT的回答往往听起来很有说服力,”欧馥般说,“但它表述模糊、过于笼统,而且在伦理层面经过了‘净化’,这与那些古代思想家的观点是完全不同的。”
有一次,一名学生向扮演孔子的ChatGPT询问关于性别平等的问题。得到的回答却是关于平等权利的现代观点。“但孔子可没这么说过,” 欧馥般指出,“这种不匹配正是关键所在。”
通过找出这些不一致之处,学生们不仅是在展示自己的知识,更是在运用知识,用这个许多人认为无所不知的工具来检验知识。“他们意识到,实际上自己对这些先哲的了解比人工智能还要多。”欧馥般说,“当你运用知识的时候,知识才真正有了意义。”
另一名学生利用这项作业来研究孔子如何面对与上级意见不合时的困境,扮演孔子的人工智能给出了“直接反对”的建议,但这位学生回忆起《论语》的内容,知道孔子会主张谦逊和恭敬的劝谏。“那一刻令人会心一笑,”欧馥般说,“学生发现自己比人工智能更了解孔子。”
对欧馥般来说,目标并不是禁止使用人工智能,而是重新定义学生与它互动的方式。在其他作业中,学生们会与人工智能合作:他们提出问题,分析答案,然后思考这个工具答对了什么,又遗漏了什么。
他将人工智能的兴起比作文字的发明。在文字出现之前,知识和故事只能依靠记忆口头传播——例如《荷马史诗》。文字改变了这一切,它解放了人类的思维空间,让人们能够进行更深入的思考。

“柏拉图曾担心文字会扼杀人类的记忆能力,” 欧馥般说,“但文字其实重塑了人们的思维方式。我认为人工智能也会起到同样的作用。它促使我们思考:我们真正希望学生学到什么。”
随着人工智能接管日常工作,问题不再仅仅是学生掌握了什么知识,而是为什么要掌握这些知识。他们为什么在这里?他们想要做出什么贡献?在一个由算法驱动的世界里,人文艺术教会我们提出更好的问题,解读细微差别,并接纳不确定性。
“机器可以总结事实,但它们无法告诉我们身为人类意味着什么,” Giacomelli说,“而那是我们的任务。”
“虽然人工智能可以在几秒钟内读完一本书,但它无法取代亲自阅读书籍时所产生的灵感火花。”
“你可能会错过那一句能改变你世界观的话。” Giacomelli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