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6日,我们共同见证了2025届本科生和硕士生顺利毕业。在这场充满不舍与期许、回忆与梦想的毕业典礼上,校长刘耀林博士、常务副校长约翰·奎尔奇(John Quelch)博士、教师代表李君仪,用最真挚的语言为同学们送行。这不只是一次讲话,更是奔赴下一段人生旅程之际的叮嘱。字字句句,如灯如帆,让我们重温他们的寄语,点亮即将远行的你。
昆山杜克大学校长
刘耀林博士

今天,是你们人生旅程中意义非凡的一站,也是昆杜发展历程中的重要时刻——你们即将从这里毕业,迈向更广阔的天地。
首先,请允许我由衷地说一声:谢谢。
感谢你们选择了昆山杜克大学,并与这所年轻而充满活力的大学共同成长;感谢你们的家人和朋友,是他们一直以来的支持,托举你们走到今天;感谢辛勤奉献的老师与员工,你们的引导、关怀与鼓励,点燃了学生们的智慧与梦想。同时,我要特别感谢我们的创始合作伙伴——杜克大学、武汉大学和昆山市政府;感谢昆山杜克大学理事会、顾问委员会、教育发展基金会,感谢所有捐赠者和朋友们,正是你们的支持,让这一刻成为可能。
今天,我们欢送339名本科毕业生和142名硕士毕业生。你们当中,有人将奔赴全球顶尖学府深造;有人将在世界各地、各行各业的领军机构开启职业生涯。无论你们选择哪一条道路,都请铭记:昆杜以你们为傲!
你们在全球充满不确定性的时期加入了昆山杜克大学。不少人在疫情期间,远程开启求学之路,从五湖四海线上相聚。但你们以坚韧的意志、无畏的勇气和对知识的热爱,跨越了重重挑战与千山万水。
你们让昆杜不仅成为一所学术殿堂,更成为彼此心灵的港湾。庆祝传统节日、学生社团活动,以及无数个夜晚的畅谈,你们共同创造了一个充满活力、包容多元、连接世界的社区,也结下了将会伴随你们一生的深厚友谊。
你们在学术上同样卓有建树,从探索音乐对情绪的影响,到研究AI在医疗中的应用;从追踪候鸟的迁徙路径,到运用增强现实技术守护文化遗产。你们登上国际学术论坛的讲台,发表高水平的研究成果,斩获燕京学者、联合国千禧研究员等多项荣誉,并以跨学科的研究让知识焕发新生。
课堂之外,你们同样主动担当,积极作为。你们致力于促进中外学生的交流融合,支持当地的医疗事业,投身健康与教育项目,发起可持续发展计划,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为社区注入欢乐与意义。
如果只能用一个词来形容你们,那一定是“坚韧”。但你们的适应能力、勇气,和那颗赤诚之心,同样让我深受感动。你们勇敢面对未知与挑战,不仅重塑了自己,也塑造了昆山杜克大学的样子。
在你们即将开启人生新的篇章之际,我想送出几点寄语,与你们共勉:
第一,拥抱挑战。以你们在昆杜展现的精神面貌,勇敢迎接未来的挑战与机遇。这个世界需要你们的好奇心、胆识与远见。
第二,终身学习。毕业并非学习的终点,而是终身探索的起点。愿你们始终保持开放的心态、旺盛的好奇心,以学习为灯塔,照亮未来之路。
第三,以知识服务社会。无论你们将来从事何种职业,请以同理心为指南,以造福社会为使命;让初心,而不仅仅是雄心,引领你们的人生方向。
还有最重要的一点是,请照顾好自己的身心健康。珍惜在这里收获的友情与信念——它们将是你未来旅途中的坚强支柱。并请记住,昆山杜克大学永远是你们温暖的家。
昆山杜克大学常务副校长
约翰·奎尔奇(John Quelch)博士

首先,请允许我向所有支持学生们抵达这一重要时刻的人,致以最深的谢意。感谢每一位家长,是你们无私的爱、始终如一的支持与鼓励,为学生们托举起追梦的勇气;感谢我们的教职员工,是你们对卓越学术的不懈追求,培养出一批批优秀的全球公民;感谢我们的创始合作伙伴,理事会、顾问委员会,以及捐赠者和各界朋友,是你们对昆杜使命的信念与支持,让这段非凡的教育旅程成为可能。
2025届毕业生们,你们做到了!你们让我们深感骄傲。你们的成长之路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充满曲折与挑战。在这个充满挑战、不确定性与技术剧变的时代,你们迎风而上,砥砺前行。如今的你们,更加坚韧、睿智,整装待发。
昆山杜克大学是一片独具魅力的沃土。在这里,好奇不是偶尔的火花,而是根植于日常的精神。在这里,差异不仅被包容,更被欣赏和赞许。在这里,我们跨越学科的壁垒,突破思维的藩篱,连接不同国家和文化。来自70个国家的声音在此汇聚、交融,共同塑造了一段真正改变人生的教育旅程。而你们,正是这个开放、多元、充满活力的全球社区的核心。
无论在课堂、实验室、演出舞台,还是深入社区的实践中,你们诠释了如何有思考、有担当、有温度地学习与生活。你们的“标志性成果项目”、协作精神,以及跨越时区、文化和理念的深度交流,共同绘就了一幅全球化教育的生动图景。
请你们环顾四周。在过去的几年里,你们与身边的伙伴们一同成长,从初识到默契,从同窗到挚友。他们挑战了你们的思维,拓宽了你们的视野,并在最艰难的时刻相互扶持。请珍惜这份友情;它将成为你们的昆杜岁月中最动人、最难忘的记忆。
我们将这一天称为毕业典礼(Commencement),正是因为它不仅意味着学业的完成,更标志着一个全新起点的开启。愿你们带着当初走进昆杜时的勇气与热忱,带着坚韧与智慧,带着不变的初心与梦想,奔赴山海,勇敢启程。
你们即将迈入的世界,正面临诸多紧迫挑战——健康、气候、科技、公平与和平。
面对这些时代命题,我想起了孔子的名言:“德不孤,必有邻。” 在这个割裂加剧的世界中,愿你们始终坚守善与正的立场,哪怕有时你需要孤身前行。请以原则为根基,以理解为纽带,付诸慷慨之举。
孔子还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世界日新月异,你们对世界的理解也应不断更新与升华。请秉持你们在昆杜所培养的跨文化理解力、跨学科思维和道德责任感,做终身学习者,做坚持理性、注重实证、追求创新、心怀社会的坚定声音。愿你们始终以乐观与信念,照亮自己与他人的前路。
当你们翻开人生新的篇章,请铭记:你们不仅仅是昆杜的毕业生,你们更是昆杜本身。你们是我们的“大使”,是我们的承诺,是我们的传承,更是我们的未来。作为我们最珍贵的校友,你们将把“昆山杜克大学”的名字写入简历、融入职场、扎根社区。 请带着自豪与使命,把这份荣光薪火相传。
请践行我们共同珍视的价值观:以同理心服务社会;以专业与谦逊引领他人;拥抱并融合多元文化;在挑战中坚韧不拔;在创新中坚守良知;不仅追求自我改变与突破,也温暖并点亮他人的人生。无论你们身在何方,请在一言一行中,持续书写“昆杜精神”。
去做那些艰难的事,去坚持那些正确的事,去投身那些关乎人类命运的重要的事。请留下你们的印记——不仅为自己,也为了我们共同生活的世界。
语言文化中心英语讲师
李君仪

四年前,我们相聚于此。彼时的你们,满眼好奇、满怀期待,手中紧握着深蓝色的昆杜校园卡,仿佛那是你们的护身符一般。而我,同样满怀期待,手中攥着一份修改了十二次的教学大纲。那时的我们都不曾想到,这几年会成为彼此互相扶持、见证低谷与成长的时光。
当我望向你们,我看到的不仅是学位服加身的毕业生。我看到了那个凌晨两点因为论文缺少参考文献而惊慌失措给我发邮件,五分钟后却交来修订稿上并附上笑脸表情包的身影;我也看到了曾在我办公室喃喃“我不知道该怎么做”,却最终设计出家乡能源优化方案的青年。你们用行动证明,迷茫恰恰是创造力的序章。这些年,是你们为我上了一堂最生动的大师课:如何将混乱化作勇气的力量。
但故事总有转折。你们即将踏入的世界是复杂而瞬息万变的:人工智能吟诵着十四行诗,职业更迭快过短视频热搜榜单,而成年人的生活更像是在调试代码时,错误提示却只是“哈哈,祝你好运”。不确定性不是一时之态,而是新常态。但我要告诉你们一个秘密:你们早就为此做好了准备。
还记得那些在线上会议室和现实生活之间穿梭的日子吗?还记得二期校园开启后,你们把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都变成了头脑风暴的秘密基地吗?你们不仅适应了变化,更在混沌中开辟出新的秩序——这种化无序为机遇的智慧,就是你们的超能力。
在你们即将启程之际,我想分享我与你们一同学到的三条人生经验:
第一,迷茫不是敌人,而是盟友。当世界催促着你“准备好一切”,请坚守“我仍在探索”的初心,那里藏着点燃最深刻的创新、爱和冒险的火种。
第二,逆境是个糟糕的朋友,却是最出色的导师。当生活因为困境一时给出低分,不要退选课程,更别放弃重修——因为韧性这门必修课,终将为你赢得人生的A+。
第三,永远坚定地、坦然地做自己。当世界试图用“领导者”“企业家”“网红”之类的标签将你封装,记住:你的人生剧本不该由他人代笔。你的价值是你在困境中转向时始终不丢失的自我,就像磁暴中的罗盘,虽暂时偏移,却永不迷失真北。
2025届的毕业生们,你们是行走的悖论:既深深扎根于此地,又将翱翔于我们难以企及的高空。无论你们身在何处,请带着昆杜的印记远行——那些在小组会议室用深夜浇灌出的疯狂创意;那些围蹲在走廊抢连热点的患难时刻;那种即使前路像故障的投影仪灯泡一样闪烁,也敢于问“接下来做什么?”的勇气。
未来的旅程或许会布满荆棘,却也因此闪耀着独一无二的属于你们自己的光芒。当你们停滞不前时,请记住:那个修改了十二版教案的教授,依然会回复你们凌晨两点发来的邮件,这次或许还会附上笑脸表情包。更请铭记:这里每一位支持过你们的教授,都将是你们永远的依靠;而昆杜不仅是求学之地,更是你们永远的家与精神原乡。
感谢你们让我与你们一同成长。你们在我的心上和昆杜校园里都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现在,去让世界感受你们的存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