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科新生开学典礼上,2029届新生Caleb Leonard和2028届学生陈卓尔作为学生代表,分享了他们各自独特的昆杜体验——Caleb将新生中400多位同学的人生经历拼成一幅“勇气故事拼图”,表示差异就是最好的教材,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彼此的老师。陈卓尔则通过与津巴布韦室友的宿舍夜谈、跨学科课堂的互动以及丰富的社团生活,展示了跨文化连接如何从倾听开始、在反思中成长。他们用各自的人生故事,鼓励同学们拥抱差异、保持好奇、互相学习、共同成长。
Caleb Leonard
2029届本科生

我今天站在这里,只想传达一个简单的信息:你们,是非凡的。
正因为你们非凡,这篇演讲稿才变得异常难写。我一直在苦苦思索,怎样才能说出一些话,引起来自如此多不同文化、经历与身份背景的你们的共鸣。于是,我决定不急着写,而是先去倾听。我问了400多位同学一个简单的问题:“你的故事是什么?”
在昆山杜克大学,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故事。
有这样一位同学,毕业班里只有8个人,从幼儿园起就一直是朋友。她选择离开自己熟悉的小镇,来到这里,开启人生新的篇章。
来自乌兹别克斯坦的同学,背井离乡,离开那个给予他一切的家庭,只为追寻一场无与伦比的教育——一场全球化的教育,以回报家人的付出。
还有一位来自蒙古的学生,离开了她的两个妹妹。作为她们的榜样,她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激励她们,将来也能走向国际舞台,接受世界一流的教育。
在美国佛罗里达,一位女孩与身患癌症的祖父道别,心知这或许是最后一次见面。她希望通过在昆杜接受的通识博雅教育,为边缘群体赋能,就像昆杜曾赋能于她那样,改变数百万像她一样经历过歧视的人们的命运。
还有一位来自美国的男生,因为被人贴上“外国人”的标签而常常被霸凌,但他没有被打倒,反而选择跨越大洋来到昆杜。他知道,或许他会因此失去一些老朋友,但正如他所说:“我会收获更多更多新朋友。”
而在世界的某些角落,还有许多同学来自饱受战争之苦的国家,他们带着对家人安危的担忧来到这里,心中始终明白,可能在任何一个时刻,最爱的人都会被剥夺。
这些故事提醒我们,虽然我们通往昆杜的路各不相同,但每一条都镌刻着勇气、牺牲和对教育改变世界的信念。
当我望向台下坐着的你们,我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希望。在这个战争尚未停息、人工智能的发展远远快于我们的伦理进步、气候变化不断威胁着我们共同未来的时代,正是昆杜在提醒我们:面对世界的挑战,我们并非无能为力。因为在这里,我看见的是能够迎难而上的思想与心魄。
我看见这样的一群人:他们懂得,新的生活意味着要放弃曾经熟悉的一切;他们懂得,这个世界比人们想象的更加广阔;他们懂得,有时候,走过一条街,就像在护照上盖了一个新的印章。
最重要的是,我们懂得,我们彼此互为老师。正如那句中国谚语:“三人行,必有我师”,它提醒我们,每个人都承载着独一无二的故事与视角,我们能从遇见的每一个人身上学到智慧。
在过去一周里,当我们不断与新面孔打招呼时,我努力去看到每一个人背后的故事——不只是他们是谁,而是他们从哪里来、他们的经历能带给我怎样的启发。现在,当我站在你们面前时,我意识到,我们之间的共通之处,远比我曾经想象的要多。
我看到的,是目睹过大峡谷落日的眼睛;是抚摸过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古老清真寺精美瓷砖的手指;是灵魂被蒙古辽阔草原塑造过的人们,在那里,天与地交汇成线;是走过印度尼西亚火山岛屿的脚步;是从埃塞俄比亚高原传来的声音,带着最古老文明的律动。我看见我们所离开的人与家乡,我们正在追逐的梦想,以及支撑我们来到这里的那些牺牲。
尽管我们的家乡如此美丽,尽管我们不得不暂别最亲爱的人,尽管我们放弃了许多、承担了许多,我们依然紧紧抓住梦想,从不松手。
这,就是成为昆杜学子的意义:敢于向你所爱的人、所熟悉的地方说再见,哪怕你知道,当你再回来时,一切可能早已不同;敢于只带着一个背包和满腔的梦想,远道而来,奔赴中国。
2029届的新生们,我们每个人都如此不同,但也正因为如此,你身边坐着的那个人,与你又如此相似。
当你即将踏上这段重要的旅程,请永远不要忘记你来自哪里、为了什么来到这里,因为这正是你所奋斗的目标。当历史的手轻轻搭在你的肩头,未来的责任日渐沉重,去拥抱那些看似不同,却让我们彼此靠近的差异。铭记定义我们的故事,坚守驱动我们前行的希望。
因为,归根结底,你就是你人生故事的作者——而正是这一点,让我们真正非凡。
陈卓尔
2028届本科生

我还清楚地记得,自己第一次踏入这个校园时的紧张与好奇。也许你们此刻也有着类似的感受。这种感受和这个瞬间标志着一段充满探索、挑战与自我成长的旅程的开始,就像水一样,生生不息,在每一个转折中不断适应和改变。
在这里,我们站在文化的交汇处,不只是旁观不同的传统与语言,而是与之对话,并在这个过程中,悄然重塑自己的视角与认知。
跨文化的连接并非一蹴而就,它在日常的点滴中慢慢累积,在友情、宿舍、欢笑,甚至沉默中生长。
我在昆山杜克大学的第一位室友是Deborah-Ann Davy——学校首位来自津巴布韦的本科生。我们来自不同的国家,讲着不同的语言,成长背景也截然不同。但随着相处的时间推移,我们无话不谈,从对家乡的思念到学业压力。有些话题拉近了我们的距离,比如我们对音乐的共同热爱,或者我们都相信,夜宵和长谈几乎可以治愈一切。
但也有很多对话让我们意识到彼此截然不同的成长轨迹。我们常常探讨性别、伦理,以及我们各自认为什么是对的。我们并非总能达成一致,但这种分歧本身恰恰是这段经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文化连接并不意味着追求简单的答案或完全的一致,而是在与差异共处的过程中,学会让这些差异帮助我们重新理解世界,也更深地认识自己。
这种开放的精神,贯穿于昆山杜克大学的博雅教育之中——那是一种不断探索的好奇心,也是一种敢于反思和质疑自身想法的勇气。
在大一这一年,我在神经科学实验室里参与心电实验、在文学课堂中研究“他者”的隐喻表达,也通过辩论和反思,逐步培养了自己的思辨能力。通识博雅教育的真正意义,不仅在于学科的广度,更在于将科学的探究与人文的反思相结合。
昆山杜克大学紧密而有温度的学习社区,让这段旅程变得更加真实、有力量。你不仅是在课堂上认识老师,更能在研究项目、答疑时间,甚至在午餐时与他们交流。这些对话促使我们去探索,去与问题较劲,并接纳不确定性,并将其视为成长的一部分。也正是在这样的过程中,我开始把学习看作是一场场与思想的坦诚交锋。
在这个人工智能可以总结文章、代写论文的时代,我们容易误以为理解只是把正确的词语说出来而已。但跨文化的连接提醒我们,真正的理解远远不止于语言的“润色”。学术诚信,是选择踏实求真的方式,拒绝急功近利,努力表达内心真实思考的过程。
在昆山杜克大学,学习从来不会只停留在课堂上。对我而言,最大的不同来自于我在这里找到的支持与归属感——迎新导师通过交流帮助我找到方向,学长学姐们成为熟悉的面孔,让这个新地方渐渐有了家的温度,而来自各个部门的工作人员则让我明白,我并不需要独自面对一切。慢慢地,我也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位置:加入室内乐团担任钢琴演奏者,出于兴趣参加排球和乒乓球社团活动,常常去听讲座、参加工作坊,或在运动场边与朋友聊天。也是在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日常中,我逐渐建立起了对这个校园的归属感。
我常常把这段经历称作“包罗万象的自我之旅”。正如美国著名诗人沃尔特·惠特曼(Walt Whitman)所写:“我辽阔博大,我包罗万象。”
在昆山杜克大学,我不只是一个“我”,而是在多元文化与经历中不断生长、不断重塑的我。所以,2029届的新同学们,欢迎你们的到来。我们非常高兴你们选择了这里,也迫不及待想看到未来你们不断成长、展现出各种不同的精彩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