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全球有上亿只鸟因为误撞玻璃而死亡。它们穿越森林与山河,却在高楼林立、灯火璀璨的城市中走向生命终点。
三年来,从一栋楼到覆盖全国,昆山杜克大学李彬彬教授团队联合多个环保组织,发起了“全国防鸟撞行动网络”这一大型公民科学项目,组织数千名志愿者对数千栋建筑进行了调查。这是全球覆盖面最大的鸟撞调查项目。

研究发现的关键结论
秋季鸟撞比例和物种数显著高于春季。
建筑物周边100米范围内的夜间灯光会显著增加秋季鸟撞风险,且光污染影响会随范围扩大而加剧。
春季的灯光影响可能相反,可能与繁殖期鸟类趋避强光有关。
1-10公里范围内植被覆盖率越高,鸟撞风险越高(因植被吸引了更多鸟类活动)。
但建筑物5米范围内的树木反而能降低风险。
如何建设真正“鸟类友好型”的城市?
建筑设计:控制玻璃幕墙的使用比例,特别是低层建筑。可以采用带有特殊图案或处理的玻璃,帮助鸟类识别障碍物。
照明管理:在鸟类迁徙季节(特别是秋季)对建筑物外部照明进行管控,减少不必要的光污染。
空间规划:绿地和水域附近的建筑要增加防鸟撞设计和改造,保护鸟类重要栖息地。

这一成果近日以《中国城市植被和夜间人工光源对鸟类撞击建筑物的影响:尺度依赖性效应》为题,发表于国际期刊《生物保护》,填补了中国在这一领域的空白,也为全球相关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与证据。
“虽然北美已经做了很丰富的鸟撞工作,但我们的研究依然揭示了一些新的结果,尤其是夜光对鸟撞影响在空间和季节上的差异,提供了一些很有意思的研究思路。”
——共同作者,昆杜生物多样性与可持续发展实验室研究助理方意欣
“对我个人而言,这个项目不仅锻炼了科研能力,还为我带来了赴美在Benjamin Van Doren教授组里攻读研究生的机会,得以深入分析芝加哥这一鸟撞热点城市的鸟撞现象。希望这篇研究可以启发更多思考与科学行动。”
——合作作者、
昆杜2023届本科毕业生廖书跃
“这些公民科学家让这些发现成为了可能,让基于科学证据的保护行动变得切实可行。希望通过更多人的参与,让鸟撞成为城市的温度计,衡量城市自然保护的进展。”
——通讯作者,昆杜环境科学副教授
李彬彬博士
“我们的研究展示出了依托公民科学应对保护问题的巨大潜力,非常感谢所有参与调查的志愿者,与有荣焉。”
——共同作者、全国防鸟撞行动网络共同发起人、广西海洋科学院朱磊博士
昆杜的学生和科研助理在前期的数据清理工作上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他们从校园防鸟撞监测起步,一路见证了项目的发展,也让“鸟撞”这一概念逐渐走入大众视野。
参与这项公民科学项目的志愿者大多是普通市民,经过系统培训,在迁徙季节进行定期巡查和记录。
现代城市发展带来的生态影响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那些看似美好的城市元素——明亮的灯光、透明的玻璃,都可能在不经意间成为野生动物的生存威胁。但通过科学的方法和全民的参与,我们希望在城市发展中留住生命的温度,走向一个人与自然共生的未来。
致谢:该研究由质兰基金会资助。感谢全国防鸟撞行动网络机构包括昆山杜克大学、山水自然保护中心、自然之友、红树林基金会、守护荒野、乐观地球、武汉观鸟会等对于该公民科学项目运营的长期投入;感谢姜丙坤, 王梓峰, 杨茜, 宋悦心, 陈茜妹, 戎灿中,黄韵菲, 张鹏, 柴子文, 汤飞, 朱亚平, 孙智, 钟家利, 刘彩云, 李芷瑄, 余泽申, 陈倩兮, 司晓茜, 李明宣, 冯国珍, 闫晴晴, 王婧慧, 陈姿涵, 詹妍, 詹凌雪, 黄亚慧, 史丹阳, 陈欣玥, 吕昀斐, 任恺韵, 韩懿等在志愿者组织和协调上的付出。感谢每一位参与调查的志愿者, 你们让这个研究成为可能。
文章引用:
Binbin V. Li, Yixin Fang, Shu-Yueh Liao, Scott R. Loss, Xi Li, Lei Zhu. 2025. Scale-dependent effects of urban vegetation and artificial lights at night on bird-building collisions in China. 310-111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