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Gareth McPherson
昆山杜克大学韧性研究小组近日举办首届韧性研讨会,邀请学者们共同探讨医疗界广泛存在的羞耻情绪问题。
在研讨会上,杜克大学家庭医学和社区健康副教授威尔·拜纳姆 (Will Bynum) 博士以自己在手术室的犯错经历为例,讲述了直面医疗界人士羞耻情绪的必要性。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科学、技术和社会专业副教授苏尔菲卡·阿米尔(Sulfikar Amir)博士作了发言,他的心理韧性研究涉及2011年日本福岛核灾难以及东南亚的新冠疫情危机。
昆山杜克大学韧性研究小组由五位昆杜教师于2021年10月成立,旨在通过搭建一个跨学科平台,深入研究韧性在医疗领域以及身心健康方面的作用。
该研究小组的学者来自全球健康、神经科学、心理学、计算和设计等多个专业领域,项目得到昆山杜克大学本科生院办公室和跨学科办公室的资助。

(下图从左到右)计算与设计助理教授佟馨、神经科学副教授郭思齐
拜纳姆博士坦率地分享了自己在做住院医生的第二年,由于在参与一次分娩手术中发生的非致命失误引发了他强烈的负面情绪,促使了他研究医疗场景中的羞耻感。

威尔·拜纳姆博士
羞耻感被定义为一种痛苦的自我意识,通常是在意识到自己存在缺陷和不足的情况下,对自己触发事件的一种情绪反应。
拜纳姆博士发现,医学生和住院医生在工作中普遍存在羞耻感,这往往导致个人在身份认同、自信心和自我价值方面存在危机。
触发事件包括医生对病人造成致命或严重后果的医疗事故、医学生追求完美或者不断将自己与他人进行对比等等。
拜纳姆博士表示:“医疗领域充满了导致病人病情严重乃至死亡的可能性,而羞耻感也许是这些可能性引发的严重情绪反应。”
拜纳姆博士是家庭医学领域的专家。他认为,鉴于有这么多男性在医疗领域工作,而男性通常不善于解决自己的羞耻感,这种现状尤为令人担忧。
那有没有可能克服羞耻感呢? 拜纳姆博士表示:“羞耻感可以促进心理韧性的发展。一个人如何看待自己的经历——是超越自己、坦然面对,还是躲闪逃避、压抑自己——确实会对他们应对未来威胁或羞耻情绪的方式产生影响。羞耻情绪与心理韧性既取决于个性特点,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环境影响。”

阿米尔博士介绍了社会心理学术研究架构,并指出韧性已经成为工程学、心理学、经济学、社会学和人类学等各个领域的研究课题。
韧性作为一个学术概念,最早是在20世纪70年代由生物学家和生态学家展开研究的,他们希望了解自然界如何在环境发生长期变化后得以恢复。
20世纪80年代,儿童心理学家开始观察年轻人如何从心理困扰中恢复过来,然后工程师也对韧性产生了研究兴趣,希望可以因此提高飞机、高速公路和互联网等系统的坚固性和可靠性。
阿米尔博士介绍:“直到2000年左右,社会科学家才开始关注韧性课题。一般而言,韧性被定义为反弹的能力,这个定义被不同领域广泛接受,只是在不同领域中有不同的具体含义。”

苏尔菲卡·阿米尔博士
阿米尔博士对韧性的研究聚焦于人们和组织应对自然灾害、资源匮乏和社会变革等危机的能力。他认为,个人和社区是发展韧性的关键,但如果没有制度结构,他们的努力就毫无意义。
阿米尔博士表示:“社会韧性是由制度决定的。机构和组织能够促进合作,而这是韧性能力的基础。没有彼此间的合作,就无法应对危机。没有不同的实体和团体间的合作,就无法实现恢复。”
全球健康教授阎丽静博士是该研究小组负责人之一,她表示很高兴能主办这次研讨会。
阎丽静博士表示:“我们的研究小组刚刚起步,这个项目也是昆山杜克大学跨学科研究的缩影。我们希望继续开展韧性研究,建立一个综合性平台,聚集所有对韧性研究感兴趣的教职员工和学生,尤其侧重于心理韧性研究,提升人们在新冠疫情期间乃至未来的身心健康水平。” 汤玲丽、吴菲、庄子莹、叶美辰、黄绪蕾等昆杜本科生在教授的指导下参与了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