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昆山杜克大学(DKU)携手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UCCA)Lab在昆杜校园展出四件当代雕塑作品。此次展出的作品遴选自UCCA Lab策划的2024中国·上海静安国际雕塑展(JISP)。
本次DKU x UCCA Lab当代艺术合作项目,将曹舒怡、米歇尔·德布鲁安(Michel de Broin)、王礼军和张移北四位艺术家的作品从上海城市空间引入昆杜校园。这些作品承载着艺术家对自然、空间与社群关系的哲思,将在校园中获得新的诠释维度。
昆山杜克大学常务副校长约翰·奎尔奇(John Quelch)博士表示:“艺术能激发创造力、促进对话,丰富校园生活。这些雕塑作品不仅会美化我们的校园环境,更鼓励社区成员探索多元的文化视角。我们非常荣幸能够与UCCA和静安雕塑公园合作,将这些优秀的艺术作品带入昆杜校园。”
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馆长田霏宇(Philip Tinari)表示:“此次受到昆山杜克大学的邀请并达成合作,我们很开心地看到,杰出的公共艺术作品可以进入校园,进一步丰富学术环境。这些雕塑在昆山杜克大学校园内的展出,也进一步推动了当代艺术与学术空间的融合。”
在艺术作品的选择上,UCCA Lab策展团队基于昆杜校园环境与学科特色,特别选取2024 JISP全新委任创作的四组作品,将其安置于学校的体育馆、图书馆、社区中心等核心区域。这些作品以舒展形态有机融入校园场景,构成开放互动场域;其几何造型的极简美学与校园现代主义建筑形成视觉对话。
在曹舒怡的水景装置中,思考人类与湿地生态的共生关系;感受米歇尔·德布鲁安(Michel de Broin)通过力学平衡营造的张力空间;在王礼军的白色群像前体察社会群体的联结形态;或在张移北以工业材料重构的寓言实体中,重审力量的本质。当代艺术与校园景观的共生,将让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乐章持续回响,成为校园文化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曹舒怡(中国)
曹舒怡1990年出生于广州,毕业于复旦大学及纽约帕森斯设计学院,现生活工作于纽约。她的实践结合雕塑、影像和写作,探索造物与知识的炼金术及技术文化和宇宙论之间的多元关系。

米歇尔·德布鲁安(加拿大和法国)
米歇尔·德布鲁安(Michel de Broin)1970年出生于加拿大,擅长运用雕塑、装置、影像和表演等媒介,借助隐喻、类比的手法引发公众对公共、社会和政治问题的深入思考。他通过关联和并置日常物品并颠覆它们的惯常含义,构建了一个个能够引发相互吸引、排斥或支持的系统。他的作品聚焦人与人间复杂的互动关系,并将之描绘为一系列相互影响、相互回应的动作。

王礼军(中国)
王礼军1982年出生于湖南,本科、硕士及博士皆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现工作生活于北京。王礼军以雕塑、装置为主要创作媒介的艺术实践,从他的日常经验出发,探索材料的物理空间及自我生存的物质空间。他的作品试图在个体存在的空间褶皱里,重新感知和洞悉个体与周遭之间的关系。

《蛇的尾巴和身体》
张移北(中国)
张移北1992年出生于大庆。现工作生活于北京。硕士毕业于英国皇家艺术学院雕塑系,本科毕业于英国伦敦艺术大学雕塑系。张移北从一个假定的命题出发,在介于艺术家、材料与观念三者的关系中重新思考。
此前,昆山杜克大学校园里已有艺术家纪尧姆·塔勒比(Guillaume Talbi)的作品《自画像,世界的幻想系列,2018》、聂利莎的作品《形》、顾忠升的作品《原力觉醒》。这些作品各具特色,丰富了校园的文化氛围。

《自画像》雕塑主体为海洋与青铜蓝色,高达290厘米,其底部连接着一个黑色正方体的钢制底座,是塔勒比先生2018年在北京期间创作灵感的结晶,传达了他对超越传统形式、探索非完美之美以及保持作品轻盈并带有悬念的艺术追求。

《形》雕塑作品的灵感来源于自然中树木的形态,采用不锈钢与混凝土制成,其尺寸为高2.14米、长1.1米、宽0.4米,是聂利莎于2021年完成的作品。

《原力觉醒》的创作灵感来源于顾忠升童年时生活在火山小镇的经历。当时,他担心有一天火山爆发将城镇掩埋。这件雕塑以混凝土、钢筋、高尔夫球和火山岩为主要材料,尺寸为高1.98米、长12厘米、宽12厘米。作品通过材料的强烈对比,传递出深刻的生命哲学:生命在绝境中顽强求存的韧性。
雕塑中,鲜艳的球体象征生命的运动与活力,与来自火山灰的冰冷混凝土形成鲜明对比。这种视觉冲突表达了希望与绝望的共存,引发观众对生命、死亡、时间与存在等哲学命题的思考。
本次与UCCA的合作由昆山杜克大学常务副校长助理杨程负责协调,运营部门为雕塑提供安装支持。
摄影:李怡、2028届本科生周昕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