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昆山杜克大学蔡珺亮(Kwang Leong Choy)、殷芳芳、黄开竹、张俊杰、岳剑波等多名教授受聘武汉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为昆山杜克大学和武汉大学带来更多交流协作与联合培养人才的机会。
蔡珺亮博士(Kwang Leong Choy):受聘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兼职教授、博导
现任昆山杜克大学材料科学教授、环境研究中心代理联合主任

蔡珺亮博士拥有牛津大学的材料科学哲学博士学位和诺丁汉大学的材料学博士学位。在加入昆山杜克大学之前,她是伦敦大学学院材料发现研究所的创始所长和教授。她曾担任伦敦大学学院高级材料科学研究生授课课程(硕士)的课程主任。她分别于2007年和2010年被授予材料、矿物和采矿学会会士(FIMMM)和皇家化学学会会士 (FRSC)。
蔡珺亮博士专注于利用新颖和先进的材料合成方法,开发基于超薄/薄/厚膜的高性能纳米结构和纳米复合材料,用于太阳能电池、储能、光电子、环境、工程、保健和生物医学等应用。她在创新、环保和成本效益的非真空化学气相沉积平台技术方面的开创性研究,取得了专利、技术转化和开发,并获得了多项认可奖项,其中包括克罗尔奖章和奖项(2020年)以及材料、矿物和采矿研究所的格伦费尔德纪念奖和奖章(1999年)。
殷芳芳博士:受聘武汉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兼职教授、博导
现任昆山杜克大学医学物理教授、医学物理项目主任

殷芳芳博士在浙江大学取得物理学学士学位,在美国鲍灵格林州立大学获得物理学硕士学位,在芝加哥大学获得医学物理学博士学位。
殷芳芳博士是原杜克大学放射肿瘤学古斯塔沃·蒙塔纳(Gustavo S. Montana)讲席教授、原杜克大学放射肿瘤系放射物理学主任、美国医学物理学家协会会士及美国放射肿瘤学会会士。他的研究兴趣包括立体定位放射手术、立体定位放疗、放射治疗计划优化、知识引导放疗、调强放疗、图像引导放疗、肿瘤治疗影像及信息学以及放疗质量提升和控制。
黄开竹博士:受聘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兼职教授、博导
现任昆山杜克大学电子与计算机工程教授、大数据研究中心主任

黄开竹博士拥有西安交通大学学士学位,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硕士学位和香港中文大学博士学位。在加入昆山杜克大学之前,他在西交利物浦大学任教授及智能工程学院科研副院长。
黄开竹博士从事机器学习、神经信息处理和模式识别方面的研究。他创建了苏州市认知计算与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和苏州市多模态智能系统重点实验室。他曾就职于富士通研究中心、香港中文大学、布里斯托尔大学、及中国科学院模式识别国家实验室。黄开竹博士获得2011年亚太神经网络学会青年科学家奖,曾七次获最佳论文或最佳论文提名奖。此外,黄开竹博士在六个国际期刊担任副主编或高级副主编,并曾受邀在40多个国际会议或研讨会上发表主题演讲。
张俊杰博士:受聘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兼职教授、博导
现任昆山杜克大学环境科学与政策教授、可持续投资研究项目主任、杜克大学尼古拉斯环境学院教授

张俊杰博士拥有中国人民大学学士学位、清华大学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以及杜克大学博士学位。在加入昆山杜克大学之前,他是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全球政策与战略学院的副教授。他还曾担任清华大学苏世民学院大众汽车可持续发展客座教授。
张俊杰博士创建并领导了昆山杜克大学环境研究中心和环境政策国际硕士项目。他近期的研究重点是能源转型、气候变化和绿色金融方面的实证问题。他曾获得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中国生态环境部、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能源基金会、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等著名机构的资助。
岳剑波博士:受聘于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兼职教授、博导
现任昆山杜克大学生物学教授、香港城市大学生物医学系兼职教授

岳剑波博士于四川大学获得生物化学学士学位,于北京大学获得遗传学硕士学位,于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获得药理学博士学位。在斯坦福大学进行博士后培训后,他在香港大学及香港城市大学开始了他的独立学术生涯。
岳剑波博士的研究重点是与细胞自噬、内体运输、转移、抗癌免疫、钙离子和活性氧(ROS)有关的细胞信号传导。他的研究小组建立了一个高含量的药物筛选平台,并确定和/或合成了许多有效且特异的细胞自噬或/和内体运输的调节剂。他的研究小组还建立了细胞和动物模型,用以评估这些化合物对病毒感染、肿瘤转移和抗癌免疫的调节能力。岳剑波博士创办了两家生物技术创业公司分别着眼于开发新型转移抑制或抗病毒药物。
昆山杜克大学与武汉大学在国际化人才联合培养、国际科研合作、管理人员交流等各领域进行合作,两校在教师双聘、博士生联合培养、教师和学生双向交流上持续加大投入,加强支持力度,增进交流合作,并建立“武汉大学博士后流动站DKU创新基地”,实行“双导师制”。此前,昆山杜克大学教授麦非文(Scott MacEachern)、阎丽静和李明也分别于2021年、2020年和2018年受聘武汉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