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Close this search box.
Search
Close this search box.

在大学当园丁

在昆山杜克大学校园南侧的一隅,坐落着一片生机盎然的社区花园。社区花园由数学助理教授蔡醒诗博士发起组织;昆杜的师生员工们可以认领一块属于自己的小菜园,体验劳作的乐趣,感受耕种的喜悦。

每天,社区花园人来人往,有人忙于播种耕耘,有人驻足欣赏花果,有人热心浇水呵护。园里种植着西瓜、丝瓜、黄瓜、香菜、绣球花、薰衣草、向日葵、薄荷等多种植物,四季更迭中生机勃勃。

学术评估助理主任毕靖铎,是社区花园最早的“原住民”之一。受中国古代文人“耕读”情怀的启发,2021年5月,他在社区花园附近种下一棵枇杷树,后移栽至社区花园取水口,如“门神”般守护水源,也为园子带来一片阴凉。此后,他陆续种下菠菜、生菜、苋菜、青菜、西红柿等作物,自种自食,收获满满。炎炎夏日,他曾为整个花园浇水,尽管被蚊虫叮咬得“伤痕累累”,却成功挽救了大半个干旱的菜园地,使其重焕生机。

谈及最初为何选择种下枇杷树,他说:“枇杷是苏州特产。作为乔木,从幼苗到结果需要数年时间,正契合‘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寓意——如同昆杜的教育事业,一届届学生,在教职员工的悉心呵护下逐渐成长。而种植蔬果,则更像教育过程中的阶段性成果,如一次作业、一篇论文、一门课程,两个月即是一茬,一个学期内便能有所耕耘,有所收获。”

来自韩国的公共政策讲师Jaehee Choi,在社区花园开辟了一片薰衣草田。她说:“我一直着迷于薰衣草——它的色彩与芬芳,尤其当它们成片种植在梯田上,如同紫色波浪起伏。薰衣草喜阳,耐干旱、耐寒湿。我了解到,除最南端的沿海地区外,它在中国大部分地区都能良好生长,也非常适合昆山的气候。”

在她看来,昆杜跨学科的学术氛围为她提供了丰富的交流学习机会,而社区花园则是她心中的静谧角落。每当走出办公室,来到社区花园,观察花卉蔬菜的生长,看蜜蜂、蝴蝶、瓢虫在园中自在来去,与花园邻居分享工具、交流心得,这份简单又真切的快乐,是她未曾预料的惊喜收获。

语言文化中心中文讲师苗宇在和同事李凡去往亭林公园的途中,被一箱花团锦簇的绣球花深深吸引,两人便萌生了有机会一起培育绣球花的愿望。2024年5月,社区花园正式开放,在同事张婷婷的帮助下,她们如愿拥有一片绣球花圃。幼苗顽强熬过寒冬,于今春绽放出昆杜的第一束绣球花。

悉心照料间,苗宇表示:“绣球的成长如同学生的成长,需要时间与爱心去见证。作为园丁,要耐心播种、用心浇灌、静待花开。尤其是经历寒冬,初春时地上光秃一片,我几乎以为去年辛劳付诸东流,未曾想嫩芽竟陆续破土而出。到了五月,鲜花绽放,心中喜悦难以言表。学生成长亦如此,只要持之以恒,心怀盼望,给予他们成长的时间与空间,终将见证丰硕成果。”

医学物理硕士项目主任殷芳芳博士早年曾是“种地高手”。如今,他会在社区花园向同事们传授锄头的使用技巧,帮助大家提升耕作效率,收获更多果实。

语言文化中心中文讲师冯丽颖的母亲饶大姐,是社区花园不可或缺的元老级“园丁”。花园刚刚开放时,饶大姐便率先开荒、播种,并为初期建设提供了锄头、水管等工具。她陆续种下秋葵、韭菜、白菜、空心菜、鱼腥草、西红柿等作物。播种数天后,一个飘雪的冬日清晨,她惊喜地发现地面冒出了绿油油的芽尖,激动得跳了起来。那一刻,她真切感受到耕耘的成就与喜悦。

在日常劳作中,饶大姐常与昆杜师生员工交流种植经验,互帮互助,照看彼此的菜园。她说,自己完全融入了昆杜这个温暖的大家庭。

首席财务官郎君还分享了这样一个温暖画面。一天晚上,她和几位同事打完球后顺路去花园看看,意外看到一位同事正在为所有小菜园浇水。但在浇水过程中,这位同事不小心弄乱了新买的长水管浇水工具,正在自己动手修理。同行的一位男同事于是便热心帮忙,花了半小时修理设备。“月黑风高的夜晚,一位同事如田螺姑娘般默默浇水,另一位同事认真修理水管,旁边几位同事加油鼓劲。”郎君说,“这个场景让我深受触动,昆杜不仅是工作的地方,更是生活的一部分,是一个真正融合了工作与生活的社区。”

If you are a journalist looking for information about the University or for an expert to interview for a story, our team can help.

Add our
WeChat

If you are a journalist looking for information about the University or for an expert to interview for a story, our team can hel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