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Close this search box.
Search
Close this search box.

樱花为媒:昆杜学子赴武大交流访问

“黄鹤楼顶层的壁画美轮美奂,让人感到特别震撼……”被问及这次武汉之行印象最深刻的地方是什么,来自哥伦比亚的昆山杜克大学2025届本科生Nicolas Velasco Perez说道。

3月11日至15日,来自中国、美国、摩洛哥、巴基斯坦、俄罗斯等五大洲11个国家的35名昆杜学生前往武汉大学,开启了新一年的“珞樱之旅”。

在武汉大学学生会外联部的组织下, 昆杜师生们在五天内深入探索了武汉这座城市。从武大校园,到湖北省博物馆,再到街头的历史名巷,通过与师生代表的深入交流、双脚的丈量与用心的感受,同学们对“江都”这座城市的历史、景观、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

雨中初遇武大:在历史与艺术之间漫步

12日上午,武大-昆杜珞樱学生交流营顺利举行开营仪式。武汉大学国际交流部邓鹤翔副部长(主持工作)、昆山杜克大学中国学生事务协调员周晶晶老师分别进行活动致辞。武汉大学学生代表李嘉伦和昆山杜克大学学生代表、2027届本科生秋玫瑰(Christine Herbst)随后发言,表达了两校同学对此次交流的期待。

下午,昆杜同学们在武大校内参观了万林艺术博物馆、校史馆以及创客工坊。万林艺术博物馆共有四层,地下一层,地上三层。昆杜同学们在武大学生的带领下,参观了种类多样的藏品,包括各种动物标本,南极测绘研究中心科考队员从极地带回的标本,还有考古专业师生抢救发掘出的珍贵文物。

武大校史馆坐落在狮子山山顶,想要到达需穿过几个山坡、爬上樱花碉堡方能到达。驻足仰望,建筑外观青砖黛瓦、古朴典雅,散发着浓厚的历史气息。

在志愿者的带领下,同学们穿过历史悠久的会堂,深入了解了武大自创校以来的发展历程。从最初的五校合并,到初期选址珞珈山、进行依山傍水的理想布局,再到抗战时期西迁乐山,师生在艰苦条件下仍坚持教学。

其中,关于武大与樱花渊源的介绍令人印象深刻——上世纪三十年代引种的樱花,经历历史沉浮后,如今已成为武汉大学文化的象征。

在武大创客工坊,同学们了解到了武大与时俱进的另一面:武大师生制作的仿生金鱼、远程机械臂以及轮式机器人小车。

城市探索与文化体验

第二天上午,同学们首先参观了位于文理学部的武大总图书馆,从1893年清末湖广总督张之洞创办湖北自强学堂图书室,到1917 年正式建馆,再到1928年定名为国立武汉大学图书馆,可见其历史悠久。

图书馆藏书丰富,提供古籍阅览、参考咨询、文献检索等多类型、多层次的服务。此外,图书馆拥有独具特色的琉璃瓦与白墙,脚踩著名的樱园,被樱花大道环抱。

在武汉大学图书馆未来学习中心内,昆杜学生们还上了一堂特殊的“英语公开课”。

武大国际教育学院范小青老师用创意活动带领学生们更好地了解武大历史和人文积淀,她不仅讲述了“伯牙绝弦”之意以及黄鹤楼上诞生的名篇诗词,还在课程结尾鼓励学生们自由创作诗词,抒发情感。昆杜学生现场改编了《蜀道难》,展现了昆山杜克大学与武汉大学的合作友谊。

下午,同学们前往了武昌城史馆、昙华林与汉绣体验工坊,开启了与地方历史文化的深度对话。

武昌地处长江之畔,自古为楚地要冲,汉唐时期便已商贾云集、人文鼎盛。明清时作为湖广行省的治所,其政治与文化地位更为突出。而1911年辛亥革命的枪声自武昌首发,更让这座城市名载史册。城史馆内,古地图、老照片、珍贵文物静静诉说着这座城市的沧桑变迁。同学们或驻足凝望、或低声讨论,仿佛能穿越百年时光,见证历史洪流中一个城市的兴衰沉浮。

在昙华林的街口写着这样一句话:昙华林的石板路不说话,但就是一条这样的小街,却默默诉说了600年的故事。

这里分布着历史建筑和遗迹50多处,除了西洋建筑、名人别墅,还有古老的街巷。细雨蒙蒙的午后,同学们打着伞漫步于这条坐落在繁华武汉摩天大楼背后的街巷,欣赏各式各样的小店独特的装修,独具特色的咖啡馆,创新的热干面馆等,然后随着领队老师拐进了一家小巧的刺绣坊。

而在汉绣工坊中,学生们则体验了一段关于技艺与美学的亲密旅程。在非遗老师的带领下,大家不仅系统了解了汉绣的起源、演变与艺术特色,也亲身尝试了基础针法。

从挑线、对绷,到刺绣的起针与收线,每一道工序都需要极高的专注与耐心。教室里,银针闪动,彩线翻飞,缎面上一点点浮现出羽翎纹理与图腾花纹。有的同学聚精会神地调整角度,有的则反复琢磨针脚松紧,气氛沉静而投入。

在亲手完成绣品的过程中,大家不仅感受到传统工艺背后的智慧与韧性,也对“绣”这一古老艺术有了全新的体会与敬意。

沿着历史与文化足迹深入探索武汉

第三天是一次沉潜历史、品味文化的行旅。

清晨,同学们登临黄鹤楼,踏上这座自古以来文人墨客竞相吟咏的名楼。

“黄鹤西楼月,长江万里情。”自三国时代始建以来,黄鹤楼已历经二十余次重建与修缮,毁于战火、复于盛世,楼影在时光中辗转,终成今日依长江而立、俯瞰楚天的雄伟胜景。

登楼远眺,江水浩荡、楼台参差,楼顶壁画尤为引人注目。以《黄鹤归来图》为中心,壁画绘满与黄鹤楼相关的历史传说与文人典故,色彩华丽、笔法精妙,源于唐宋以来历代诗赋意象的沉淀与再创造,令人仿佛置身诗画交融的幻境之中。

中午,同学们漫步于户部巷,深入老街烟火气。这里素有“汉味早点第一巷”之称,一碗香浓的豆皮、一只热气腾腾的煎包、一碗桂花糊米酒,皆是岁月与味觉的积淀。街巷虽不宽阔,却人流如织,食香四溢,同学们在咀嚼之间,品出了这座城市最质朴的温度。

下午,一行人来到湖北省博物馆,步入厚重的历史之门。馆内琳琅满目的青铜器、玉器与漆器,承载着中原与楚地千年的文明积淀。

其中,曾侯乙墓的展区尤为瞩目——这座战国时期的王侯墓葬出土了举世闻名的曾侯乙编钟,其规模宏大、音律精妙,被誉为“礼乐文明的巅峰”。在最后的编钟音乐会上,同学们沉浸于古乐悠扬之中,仿佛千年前的礼乐之音穿越时空,再度响起于当代耳畔,为这趟文化之旅划上余韵悠长的句点。

自由探索:体验街头小巷的烟火气

在既定行程之外,自由探索成为同学们深入感受武汉城市肌理的重要篇章。

趁着傍晚的闲暇时光,许多同学漫步于街头巷尾,于烟火人间中体验这座城市的脉搏与温度。有人搭乘渡轮穿越江面,登临江汉关,迎面便是两岸盛放的樱花如雪。夜幕降临,黎黄陂路的街头热闹非凡,琳琅满目的小吃摊飘出诱人香气,豆皮、热干面、藕粉、米糕等美食汇成了一场味蕾的盛宴。

来自蒙古的2027届昆杜本科生 Nemuulen Togtbaatar 分享了她初次搭乘长江渡轮的惊喜:“渡轮体验真的太特别了,票价才一块多,像公交车一样方便。让我意外的是,很多市民骑着电动车、摩托车就直接开上了船,仿佛这就是他们每日的生活方式。”她还提到,在街头搭乘三轮车穿行于老巷之间,风吹衣角、车轮吱呀,竟也成为了旅行中最难忘的诗意时刻。

还有同学选择留在校园周边,深入体验武汉大学南二门外的夜市——这里是武大学子口口相传的“深夜食堂”。入夜后,摊位星星点点地亮起,一条不长的小路被食客与炊烟填得热闹非凡。香气四溢的烧烤、酱香饼、卤味、牛肉粉,在路灯和摊贩小灯泡的映照下,蒸腾着夜的温度。

还有的同学悄然走向南湖之畔的宝通禅寺——这座已有千年历史的古刹掩映在城市的一角,红墙金瓦、钟声悠悠。相比白日的喧嚣,这里显得分外宁静。香客稀少,只有偶尔的脚步声在青石地上回响。寺内的千佛殿肃穆庄严,檀香袅袅升腾至屋檐。有同学感慨,“当我站在古木苍苍的天王殿前,仿佛穿越时间的长廊。城市的喧闹仿佛被一堵红墙隔绝,内心忽然格外安静。”

(拍摄:周界同)

在两校学生交流活动中,同学们围绕校园生活、文化差异、教育模式等议题作了分享和讨论。

闭营仪式后,同学们在珞珈春光里登上返程大巴,至此,活动圆满收尾。

作者:2027届本科生吴一凡,2028届本科生关心怡

If you are a journalist looking for information about the University or for an expert to interview for a story, our team can help.

Add our
WeChat

If you are a journalist looking for information about the University or for an expert to interview for a story, our team can hel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