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第一次踏入学术楼,吸引你注意力的是什么?
明亮宽敞的大厅,随处可见的彩色沙发,丰富多样的海报展览……
无论是什么,你的目光一定会被墙上挂着的一幅幅艺术作品所吸引。
自2013年成立以来,昆山杜克大学陆续收到多位艺术家的作品捐赠,作品均陈列在学术楼的各个楼层,为校园生活增添了别样的艺术气息。
一百年前的中国
学术楼一楼的走廊西侧,是一墙散发着历史的古朴气息的老照片。

这些照片背后的故事,要从凯瑟琳·甘博·科伦(Catherine Gamble Curran,1926-2007)说起。虽是个美国人,但她却出生在1926年的北平,只因有个为中国疯狂的爸——西德尼·甘博(Sydney Gamble)。
西德尼·甘博(1890-1968)出生于美国俄亥俄州辛辛那提,祖父是宝洁公司联合创始人詹姆斯·甘博。作为研究中国的学者和社会学家,西德尼·甘博也是一位颇有成就的业余摄影师。从1917年至1932年期间,甘博曾四次来到中国,拍摄了大量照片,为中国这一重要历史时期留下了珍贵的影像档案。甘博这些老照片,真实、形象地展示了“五·四”前后的中国政治、经济、宗教、民俗等方方面面。

虽然知道父亲热爱中国,但凯瑟琳对这段历史的了解不够完整。1984年,也就是甘博去世15年后,在普林斯顿亚洲协会的一次会议上,凯瑟琳看到了许多有关中国风土人情的照片投影,而那些美丽而又神秘的照片都是父亲拍摄的。
100多年的中国人值得书写的不仅仅只有那些载入史册的历史事件。和我们隔着100多年的时光,他们也是普通人,有喜怒哀乐,盘算着柴米油盐。
为了挖掘更多的影像资料,凯瑟琳在纽约家中进行了仔细的翻找,并最终在阁楼里发现了父亲留下的珍贵遗产——存放在紫檀木箱子里的5000多张底片,记录了中国各地社会风俗、老百姓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1989年,这些相片首次在北美19个城市及中国内地13个城市巡回展出,引起广泛关注。






这些照片于2006年被甘博家族捐赠给了杜克大学图书馆永久保存,如今在昆山杜克大学学术楼的走廊里,也能看到这几千张老照片中的一部分。
生命的焕发
漫步一楼大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生命的焕发》,由知名画家、现任上海市新文艺工作者联合会理事周倩创作并慷慨捐赠。

考虑到学校的国际化办学特色,周倩将用在宣纸上的渲染技法和东方水墨的韵味,融入到了西式油画布上,创造了一种中西合璧的独特尝试。细看画作,能发现“知识服务社会”六个巧妙隐藏其中的大字。周倩特地选用学校蓝色与绿色作为主色调,使整幅作品更具昆山杜克大学特色。此外,她还将《盛开》《自然》《成》等120余幅画作的使用权无偿赠予了昆山杜克大学。

周倩出生于上海的著名艺术世家,自幼受书法家、编辑和策展人父亲的影响,对书法和中国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接受正规训练后,她踏上了超越文化根源的变革之旅。她先是在新加坡南洋艺术学院学习西画。随后,她的艺术之路延伸到欧洲和美国,广泛的旅行丰富了她的视野。回国后,她重新沉浸在书法和古典绘画的深厚传统中,在中国国家画院(北京)持续研修,深造山水(国画家李可染流派传承第三代),进一步完善了她的艺术语言。
周倩同时也尝试将她的绘画作品延伸至舞台上,在美国和中国举办了多次中国艺术与音乐跨界舞台剧。她曾在法国巴黎市立蒙帕纳斯博物馆举办个展,她的作品被美国丹佛艺术博物馆、上海刘海粟美术馆、昆山杜克大学和新加坡大华银行等收藏。
梦境般的风景
再往前走,走廊的左手边,则是艺术家刘若望的油画作品。顺着走廊左转,学术楼报告厅旁边的长廊上则整整齐齐挂了他的版画作品。

2018年,刘若望共捐赠了23幅作品,包括9幅油画作品和14幅版画作品。他的《风景系列》油画,尺寸不一,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独特的色彩运用,展现出别样的风景韵味。版画作品则采用专业版画手工纸,每张还手工镶嵌23k金圈并由艺术家签名,极具收藏价值。

刘若望,1977年出生于陕西省北部榆林地区佳县山区。1996年,刘若望考入西北纺织工学院服装设计专业,然而,对绘画的热爱让他在1998年毅然退学。1999年,他来到北京;这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艺术之都,为他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2002年至2005年,刘若望在中央美术学院助教研究生课程班学习,这段经历成为他艺术生涯的重要转折点。2005年,他的作品《东方红》参加中央美术学院“学院之光”优秀作品展并获奖,从此开启了他在艺术界的辉煌篇章。

刘若望的作品题材广泛,涵盖了原罪系列、狼系列、天兵系列、人民系列等。他通过这些作品,表达对人性、社会、历史等诸多问题的思考。例如,在狼系列作品中,狼的形象被赋予了丰富的象征意义,既可以看作是对原始力量的赞美,也可以理解为对现实社会中竞争与挑战的隐喻。这些作品不仅在北京、上海等地展出,还登上了新加坡、韩国首尔、新西兰皇后镇、意大利威尼斯双年展等国际舞台,让世界看到了中国青年艺术家的实力。2015年,他获得意大利那不勒斯文化奖;2016年,获NordArt最高人气一等奖,2018年,获纽约卡诺瓦(CANOVA PRIZE)当代卓越奖(CONTEMPORARY EXCELLENCE AWARD),2022年,获德国北部艺术区NordArt大奖,这些荣誉是对他艺术成就的高度认可。

在公益方面,他建立 “渡渡少儿美术馆” 公益品牌,策划多项公益展览,并向多所院校捐赠。他积极策划各类艺术活动,例如 “从峪口到佛罗伦萨” 生态艺术五地联展等。此外,他创办了北京渡渡美术馆等多个艺术机构,发起峪口国际艺术小镇。在展览上,他举办了大量个展和联展,作品被众多国内外艺术机构及个人收藏 ,在艺术领域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力。
地中海之角
二楼电梯口则展示了米洛特(Alfred Milot Mirashi)的6幅作品,于2018年捐赠。

他的6幅油画作品,尺寸均为120×100cm,创作于2016年。这些作品展现出他精湛的绘画技巧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色彩搭配和谐而富有张力,画面中蕴含着对生活、对世界的深刻理解。从他的作品中,能感受到不同文化元素的交融,既有阿尔巴尼亚的本土风情,又融入了意大利艺术的浪漫与细腻,以及在国际交流中汲取的多元灵感。

米洛特于1969年出生在阿尔巴尼亚,1999年在米兰的布雷拉美术学院获得绘画文凭。1997年,他凭借“苏格拉底伊拉斯谟”奖学金前往英国拉夫堡艺术与设计大学进修,之后在佛罗伦萨生活和工作,多元的文化背景为他的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养分。

米洛特的艺术生涯中,参与了众多国际展览,足迹遍布北京、伦敦、都灵、威尼斯等多个城市。2012年,他在“Art Water Cube”水立方博物馆举办的展览中获得国际书画奖;2016年,在罗马获得“Arte Roma”当代卓越奖。他还参与了多个展览的策展工作,如“Picasso in China”等,以独特的视角推动艺术交流与发展。
抽象的无题系列
三楼转角处,你又能发现艺术家赵海涛的作品。他于2018年捐赠了3幅作品。

赵海涛认为绘画是一种生活方式,他随时随地在各种材料上创作,火车票、登机牌都能成为他的“画布”。在他眼中,架上绘画里表现型抽象绘画独具魅力,因为写实绘画常受形象限制,而抽象画如同音乐,虽然难以分析其具体意义,但却能让人更直接地感受其中的情感与韵律。

赵海涛的3幅《无题》系列油画作品,尺寸分别为150×100cm、150×150cm、200×150cm。在这些作品中,他运用丰富的色彩和自由的笔触,构建出充满想象力的画面。观众在欣赏时,仿佛能跟随他的创作思路,走进一个神秘而又充满情感的世界。每一幅作品都像是他内心深处情感的自由流淌,摆脱具象的束缚,让观众凭借自己的感受去解读,在抽象的色彩与线条中找到共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