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Close this search box.
Search
Close this search box.

大创「2025 Cohort II」入选团队及项目公布!

近日,昆山杜克大学本科生的18个创新项目从第四届昆山杜克大学创新挑战赛中脱颖而出,入选昆杜2025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大创”训练计划)。项目涵盖医疗科技、人工智能、文化传承与社会创新等领域。

入选项目中,有团队利用深度强化学习开发了医疗穿刺机械臂,以提高医疗操作的精度与患者的体验;有团队致力于用AI技术帮助年轻学习者与汉字建立情感联结;还有的团队探索云南本土菌类的致幻机制,以期为神经科学研究提供新视角。

2025年,昆山杜克大学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共有35支队伍成功立项。其中省级创新训练项目17项、创业训练项目9项、创业实践项目4项的申报;国家级(推荐)创新训练项目3项、创业训练项目2项;参与学生共计100人。

 入选团队及项目介绍 

IE158 Paperplane Studio

打造激发深度思考与积极社会变革的全球电影平台。

团队名称:Paperplane Studio

项目简介:在当今追求快速娱乐的视频内容潮流中,Paperplane Studio致力于制作基于哲学、人文与深度研究的电影与纪录片,以对抗浅层消费文化。团队通过多元叙事——从艺术追梦者的音乐剧到军旅生活的纪实影像——引发观众自省,探讨社会与个人议题。通过长片与短片的持续输出,团队在探索商业化可能的同时,构建有意义的公共对话。最终目标是建立一个能真正激发批判性思维、促进个人成长、推动社会积极变革的全球性内容平台。

团队成员:Donggwan Lee、Nayeon Lee

IE159 DopaMine

采用合成生物学技术构建酿酒酵母动态合成L-DOPA系统,为帕金森病治疗提供创新方案。

团队名称:DKU iGEM

项目简介:帕金森病(PD)是一种由多巴胺能神经元进行性退化导致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临床表现为震颤、僵硬等运动功能障碍。现行治疗方案主要依赖外源性L-DOPA补充,但长期使用会导致疗效下降及严重副作用。为解决这一难题,本项目通过合成生物学手段改造酿酒酵母,利用酵母密码子优化的CYP76AD6基因与拟南芥AR2基因的组合,构建L-DOPA生物合成与动态调控系统。该体系整合代谢工程与合成生物学技术,通过精密的反馈调节机制维持L-DOPA最佳浓度水平,在提高药物生物利用度的同时降低治疗相关并发症,为帕金森病治疗提供具有突破性的解决方案。

团队成员:Shaban Muhammad、林予涵、Alexia Maria Pătrașcu、Houda Miftah、金松河

IE160 基于跨域算法选择的医疗资源调度优化系统

运用超启发式算法实现患者收治、护理分配与手术排程的集成优化。

团队名称:Two-Oh-Fives

项目简介:本项目针对医疗资源优化配置的迫切需求,创新性地提出跨域算法选择(CdAS)框架,通过HyFlex和ALORS技术构建超启发式算法,实现患者收治排程(PAS)、护患分配(NRA)与手术病例规划(SCP)三大核心医疗业务的协同优化。项目分四个阶段推进:1)基于HyFlex的问题建模;2)优化算子开发;3)机器学习驱动的算法选择;4)用户界面设计。研究成果将形成功能完善的医疗资源智能调度系统,其创新价值体现在:突破传统单点优化局限,建立考虑业务关联性的集成优化模型;开发具有自主决策能力的算法选择机制;提供可应用于实际医疗场景的智能排程解决方案。项目成果将为医疗系统降本增效提供技术支撑,并为复杂优化问题的解决提供新方法。

团队成员:Somya Jhamb、施润恬

IE161 肝纤维化多模态无创诊断模型

促纤维化检出动态血弹模型。

团队名称:Liver Fibrosis

项目简介:本研究建立多模态逻辑回归模型,融合血标、生化、纤维扫描,LASSO筛选特征,SHAP解释,优化阈值。多中心验证,期待AUC达0.85,早期纤维化敏感性提升75%,助力MASLD诊断,将产出两篇论文及开放工具。

团队成员:周瑞盟、郑思齐

IE162 亚洲兰茂牛肝菌致幻机理研究

解析亚洲兰茂牛肝菌的致幻作用机制,揭开云南”见小人”现象的科学之谜。

团队名称:MycoMinds

项目简介:亚洲兰茂牛肝菌(俗称”红葱”)是云南最常见的食用牛肝菌之一,以其独特香气和爽脆口感广受欢迎。该菌必须充分煮熟后食用,否则可能引发幻视和谵妄症状,民间典型的”见小人”微缩幻视现象尤为特殊。目前科学界尚未鉴定出该菌的致幻成分。前期基因组比对研究表明,其致幻物质可能不同于已知的裸盖菇素和蝇蕈醇类物质。本项目旨在:鉴定其独特致幻活性成分、阐明致幻作用机制和为真菌神经科学研究提供新视角。

团队成员:程语晴、林予涵

IE163 基于深度强化学习与自适应控制的医疗穿刺机械臂智能控制算法

基于深度强化学习(DRL)的医疗穿刺机械臂智能控制算法。

团队名称:Puncture Precision

项目简介:本项目致力于开发一款适配CT扫描床的智能穿刺机械臂,为医师提供精准的穿刺支撑与高效的影像辅助。与市面常见穿刺机械臂相比,本项目基于更小型化、智能化的机械臂结构,可降低患者在CT穿刺扫描时的不适感。这些特性不仅能有效提升医疗操作效率,更能显著改善患者的治疗体验。在技术实现上,项目创新性地采用基于深度强化学习(DRL)的算法进行机械臂末端求解。与传统数学计算方法相比,基于DRL的算法具有以下显著优势:求解过程更高效简洁、可适应不同机械臂构型、在需要结构调整时具备更强的便捷性与智能性。这一方案不仅拓宽了机械臂末端求解的技术路径,更为医疗操作的智能化与个性化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团队成员:郑煜曦、戴中翰

IE164 健康生态学:校园环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

探索校园物理与数字环境如何影响学生心理健康。

团队名称:EcoMind

项目简介:本项目聚焦校园物理与数字环境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双重作用。团队既关注室内温湿度等传统物理环境因素,也从人机交互视角出发,探讨数字界面与交互技术对心理健康的影响。通过融合问卷调查、环境数据分析及交互体验评估等方法,团队试图揭示这些因素与心理健康指标之间的关联。研究成果将为优化校园规划、提升数字化系统设计、助力营造更健康的校园生态,构建人性化的技术环境。

团队成员:翟婧文、叶景晨

IE165 光氧化还原催化驱动的AI赋能太阳能转化系统

基于人工智能驱动的创新光氧化还原催化太阳能转化方法。

团队名称:PhotonLeap

项目简介:团队提出了一种基于人工智能驱动的创新光氧化还原催化太阳能转化方法。本项目旨在利用先进的大型语言模型(LLM),从科学文献中高效提取、组织和分析关键催化剂特性,从而彻底改变有机光氧化还原催化剂的发现和应用。通过构建高质量的结构化数据库,团队将训练人工智能模型来预测关键催化剂特性,并建立催化性能与分子特征之间的关系。最终目标是开发一个用户友好的光氧化还原催化聊天机器人,该机器人将根据输入条件为特定反应推荐最佳催化剂。这一创新工具有望简化催化剂选择,增强合成策略,并加速光氧化还原催化在太阳能转化领域在各个化学学科领域的发展。

团队成员:孙启睿、赵涵驰、张国藩

IE166 匠心传承

用纪录片守护越南濒危手工艺,让文化瑰宝薪火相传。

团队名称:Legacy keeper

项目简介:越南传统手工艺正面临失传危机——经济冲击、政策保护不足、代际断层让这些文化瑰宝濒临消失。本项目将深入顺化、河内和广南三地,拍摄五部聚焦濒危手艺的纪录短片,真实呈现匠人故事与创作历程。通过社交媒体平台,以及在胡志明市、顺化和平阳的线下展映活动,团队致力于向Z世代、千禧一代和政策制定者传递手工艺价值,唤醒文化保护意识。用镜头连接传统与现代,让濒危技艺获得应有的关注、支持与传承。

团队成员:Le Nguyen Yen Vy

IE167 OncoPredict:乳腺癌个性化干预策略

基于多模态医疗数据的AI乳腺癌预测模型。

团队名称:Levelup

项目简介:乳腺癌作为全球重大健康挑战,早期筛查对降低死亡率至关重要。本项目提出一个整合临床记录、基因组数据和医学影像等多模态数据的先进机器学习框架,通过卷积神经网络(CNN)分析医学影像,基于Transformer架构处理基因组数据,并采用注意力机制融合多模态特征,构建全面的乳腺癌预测模型。项目整合TCGA、SEER和CBIS-DDSM等公开数据集,与医疗机构合作开发适用于中国城乡人群的AI筛查工具,其创新性体现在动态风险分层技术和用户友好的AI筛查平台,最终实现高精度、可扩展的预测系统,有效提升早期检出率并改善患者生存预后。

团队成员:王懿宁、吴虹萱、李奕兴

IE168 HealthBridge

为巴基斯坦医疗机构打造的安全、集中化数字病历管理系统。

团队名称:OmicAI

项目简介:HealthBridge是一款旨在改善巴基斯坦医疗信息管理的创新应用程序。针对当前医疗机构普遍使用易丢失、难查询的纸质病历问题(Akhtar等,2024),团队开发了这款数字化解决方案。该平台支持医院安全存储患者电子病历,患者可通过应用预约挂号、查询病史及定位附近医疗机构;医生则可实时调阅跨院患者信息,显著提升诊疗效率。系统提供英语和乌尔都语双语界面,确保更广泛的可及性。团队将首先在拉合尔和卡拉奇等大城市推广,逐步扩展至全国范围。通过这一技术创新,团队致力于优化巴基斯坦医疗机构的运营效率,全面提升医疗服务水平。

团队成员:Wiam Benadder, Rija Naeem, Carly Nabinger

IE169 汉字部首实验室

一款AI驱动的游戏化应用,帮助年轻学习者与汉字建立情感联结。

团队名称:Wision

项目简介:团队致力于将枯燥的汉字记忆转化为充满趣味的活动,通过开发游戏化移动应用,激发学习者的创造力并培养语言好奇心。与现有遵循固定课程、缺乏灵活性的解决方案不同,团队的应用采用:互动式汉字构建、个性化记忆联想和AI智能辅助以此建立汉字、意义与发音之间的有机联系。本项目支持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4(优质教育),同时弘扬汉字独特的构成方式和丰富历史,最终在紧密互联的世界中促进跨文化理解。

团队成员:Nemuulen Togtbaatar, Bilguun Dugarsuren

IE170 Kairodo:人工智能自动任务管理器

由人工智能将一切转换为明确、可行的优先级任务列表。

团队名称:A Team Name Needed

项目简介:Kairodo是一个由人工智能驱动的任务管理平台,能把零散的信息转化为结构化、优先级排序的待办事项。它利用大型语言模型,从录音、邮件和文档等多种输入中提取任务,并智能地按紧急程度排序。主要功能包括自动提取任务、根据紧急程度优先处理以及支持多种格式。凭借直观的界面和智能自动化,Kairodo不只是管理待办事项清单,它重新定义了我们在人工智能时代与时间及任务的互动方式。

团队成员:成秉翰、吴以恒

IE171 Journey Connect

帮助中外合办学校学生寻找旅伴。

团队名称:Reflash

项目简介:JourneyConnect是一款专注于旅行的社交应用,旨在连接中外合作大学的学生,解决寻找可靠旅伴和获取精选旅行推荐的信息障碍。该平台面向经济条件较好、假期充足的学生群体,融合了Fizz和小红书的功能,提供旅行匹配算法、互动地图以及由社区生成的内容,打造流畅的一体化用户体验。该应用通过激发学生对兄弟高校和共同旅行目的地的好奇心,促进跨校园之间的交流与联系。其盈利模式包括原生广告(如酒店与旅行社推广)、基于转化效果的佣金,以及与品牌联名的周边商品合作。首批推广高校为昆山杜克大学(DKU)和西交利物浦大学(XJTLU),未来计划向中国东部的其他高校拓展。

团队成员:胡袁菲、朱宇程、戴子衿、周界同、金苡萱

IE172 水质提升视角下无人机河道智能巡检方法的研究及应用

基于AI识别算法的无人机智能巡河系统。

团队名称:RiverEye

项目简介:通过研究和应用无人机系统的软硬件技术进行河道智能巡检,搭载具备全彩夜视和红外补光功能的高清相机,配合AI识别算法,准确识别不同类型的河道污染,大幅提升巡检效率并降低人工成本,实现巡查自动化、智能化。

团队成员:蒋梓婷、刘欣怡

IE173 Youth AI Society (YAS)

面向全球青少年的跨学科人工智能交流平台。

团队名称:Youth AI Society (YAS)

项目简介:Youth AI Society(YAS)是一个致力于为国际教育圈15-24岁高中生和大学生提供跨学科AI教育的创新平台。依托昆山杜克大学的资源优势,团队通过”AI+X”跨学科模式,以专家工作坊、竞赛、实地考察和全球论坛等形式,搭建技术与非技术学习者之间的桥梁。YAS充分利用昆山杜克大学AI社团的国际网络和行业合作伙伴关系,提供优质的AI教育资源,培养创新精神与包容性文化。我们诚邀您加入这个正在长三角地区蓬勃发展的多元化AI社群,通过赞助支持、会员参与和活动共建等方式,与我们携手培养未来的AI领军人才!立即加入,共创成长、连接与领导的新机遇!

团队成员:陈佳禾、陈子涵、洪小牧、黄千绘、孙瑞声

IE174 Green Mission

融合气候主题桌游与文化日历,以互动游戏和故事讲述推动气候行动。

团队名称:Parts Per Million

项目简介:”Green Mission”是一项通过游戏力量激发气候行动的创新项目。核心产品是一款以合作、协商与共同决策为特色的气候主题桌游,引导玩家共同构想气候未来。配套推出的文化日历融合科学知识与可持续发展理念,汲取中国传统文化智慧精华。通过社交媒体创意叙事与日历推广,团队致力于打破传播壁垒,以同理心、协作精神和想象力为基础,推动更广泛的气候对话。

团队成员:孙欣桐、王碧莹

IE175 Dormdee

你需要什么,就交给顺路的TA。

团队名称:Dormdee

项目简介:Dormdee是一款基于同学互助的校园配送平台,解决学生的日常痛点:当有人需要零食、日用品却抽不开身时,而另一些同学恰好正要去超市。团队通过智能匹配需求方与顺路的同学,构建一个快速、低价、由学生社区驱动的配送网络。相比传统配送服务,Dormdee 更贴合大学生的需求——价格亲民、即时性强,尤其适合预算有限但习惯数字生活的校园群体。

团队成员:Naya Ko、Amy Beltran

 评审委员会 

Mustafa Misir

昆山杜克大学数据与计算科学副教授

Claudia Nisa

昆山杜克大学行为科学助理教授

Anastasia Tsigkou

昆山杜克大学生物学副教授

Ferdinand Kappes

昆山杜克大学生物学副教授

张天一

昆山杜克大学医学物理研究专员

梁凡

昆山杜克大学媒体助理教授

高向东

昆山杜克大学遗传学客座教授

魏伊培

AFFiNE联合创始人兼前首席运营官

Nick Ponomarev

Orbit Startups 高级投资分析师

蒋耀锴

函子科技创始人 & CEO

白双

Fuzflo(孚知流)创始人& CEO

任丽琦

昆山杜克大学创新与设计高级讲师

昆山杜克大学创新与创业副主任

* 排名不分先后

 关于大创 

“大创”训练计划旨在支持大学生更早地参与到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创业模拟、创业实践等创新创业活动;强化同学们创新创业能力养成,增强创新精神、创造思维、和创业意识。项目类型包括:创新训练项目(ITP)、创业训练项目(ETP),以及创业实践项目(EPP)。项目不限学科专业,只要求具有创新性和探索性,且方案具有高度可行性和成果可审核性即可。

大创所有项目由昆山杜克大学创新孵化器(Dii)运营和管理,Dii会支持大创项目所需的学术指导和项目资金以及其他所需资源。

昆山杜克大学创新创业中心(DKU InE)是一个综合性的教学实践平台和资源中心,坚持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项目制学习理念,启发学生探索真实世界,并帮助学生将创新的想法转化为有意义、有影响力的实际行动。

If you are a journalist looking for information about the University or for an expert to interview for a story, our team can help.

Add our
WeChat

If you are a journalist looking for information about the University or for an expert to interview for a story, our team can hel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