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朋友圈被“血月”刷屏了吗?这究竟是什么天象?昆山杜克大学天文社的同学们用镜头和文字拆解出了月亮“脸红”的全程。他们不仅记录下了这场难得的月全食,还为大家带来一份专业又浪漫的科普。
北京时间9月8日凌晨1点31分,如果你还在仰望星空,就会发现本该银光皎洁的满月,竟悄悄换上了深红色的“滤镜”,仿佛把夜空变成了一张巨大的科幻电影海报。

别慌,这不是外星人来袭,也不是哪位大神在渡劫,而是天文爱好者们盼了一整年的月全食。
首先,让我们先了解这血月背后的原理——月亮为什么会“脸红”?
想象太阳是一个手电筒,照射在围着它转的地球上,在地球身后拖出长长的影子。这时,月亮钻进了地球的阴影,太阳光无法抵达月球,月球也因此无法反射太阳光而变得暗淡。理论上,月亮应该暗到几乎看不见,可偏偏,月亮没“熄火”,反而亮起暗红色。
那背后的原因,就是咱们地球自带的一款免费“美颜滤镜”——大气层。

在太阳光中,蓝紫光波长短,更容易被大气散射走;而波长较长的红光能一路“绕弯”,贴着地球边缘折射,再洒到月球表面。于是,月亮仿佛被补上一盏巨大的“红色聚光灯”,从铜色到暗红,色号全凭当天大气里的水汽和尘埃随机调配。这和日出与日落时,我们看到的红色的太阳是一样的原理。
月食过程中,有时能在月球的边缘捕捉到一条细细的蓝绿色光带——天文学称之为“青边”。这是因为当阳光穿过地球高层大气时,臭氧会吸收掉其中的橙红光,留下更多蓝绿色的分量,被折射到月球边缘,就形成了这道神秘的浅蓝光痕。肉眼往往难以分辨,但在镜头下,它像是给血月描上的一圈淡淡的蓝色眼影。

整场月食从北京时间7日23:28开始,一直到8日4:55才彻底散场。
古代民间曾有“月若变色,必有灾殃”“红月出,妖孽现”等迷信说法,但真相实际上只是光学的小把戏。
地球大气层没排放任何有害辐射,月亮反射的电磁波也和平常一样温柔,对人体0伤害。
那些巧合的历史事件,只是时间线上的“撞车”,并非因果律。
所以,放心出门,安心拍照,把“凶兆”剧本留给编剧,我们负责欣赏宇宙彩蛋就好。

月全食平均两年能遇见三四次,但“全国范围夜间全程可见”的场次却不多。那么月食何时可以发生呢?
月食发生时,太阳、地球和月亮必须大致排成一条直线。否则,地球无法将影子投射到月球表面,也就不会出现月食。相信大家都知道,当月球运行到与太阳相对的位置时,月亮的相位是满月。但是月食并不是每月都会发生的。这是因为月球绕地球运行的轨道平面,与地球绕太阳的轨道平面(黄道面)有一个约5°的夹角。如果满月时月亮没有刚好在这两个平面的交线附近,月球就会与地球的阴影错开,导致我们看到的月亮成为那个经常引得迁客骚人触景伤怀的“大圆盘子”,也就是正常的满月啦!
所以,月食的时候,不仅要满足月相是满月的条件,还需要月亮经过黄道与白道的交点附近,就比单纯的满月苛刻多了,也更难见到。
上一次国内能全程看到完整过程的月全食,还要追溯到2022年11月8日。而下一次可见全过程的月全食则要等到2028年12月31日至2029年1月1日,这将是一次罕见的“跨年月全食”。
宇宙从不缺宏大叙事,缺的是我们抬头的那一分钟。
昆山杜克大学天文社

昆杜天文社是昆杜天文爱好者共同学习、讨论与探索宇宙的家园。社团配备专业级望远镜,拥有一群热衷天体摄影的成员,不仅带你仰望星空,更用镜头定格宇宙瞬间。
天文社定期组织观星夜、天文讲座与认星导览,也走进社区开展科普活动,把天文知识分享给更多人。
无论是刚对星星产生好奇的小白,还是早已熟悉四季星空的“追星族”,昆杜天文社都欢迎你来一起体验、研究与分享天文的浪漫。
特别鸣谢:昆山杜克大学数学副教授Marcus Werner,昆山杜克大学天文社社长、2027届本科生任佳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