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山杜克大学鼓励同学们通过与同伴的交流,提高对有趣但艰深的问题的沟通能力。
文 | 朱晓曦
学生作者
随着11月3日美国总统大选日的临近,共和党现任总统特朗普和民主党候选人拜登之间的选情愈发激烈。
两位总统候选人都把中国描述为美国在军事和经济上的竞争对手,这已经成为美国总统大选前的常规操作。在竞选演讲中,特朗普曾表示:“如果拜登当选,中国将拥有我们的国家。”同样,拜登也曾发表过类似的对华强硬言论。
此外,根据皮尤研究中心的数据,自2016年特朗普当选总统以来,美国公众对中国的看法越来越负面。因此,很多在11月3日投票的美国民众可能会把中国、中国政府甚至中国人民视为潜在的威胁。
如今,似乎在国际上已经不可能改变这种敌对关系,因为两国都在为扩大全球影响力做出正当的尝试,并在政府治理和经济等领域采取对抗性立场。
但是,作为在昆山杜克这个中美合作高校就读的大学生,我觉得我们有可能在个人层面通过强调彼此间的相似之处,为中美关系的改善做出自己的贡献。例如,同学们可以通过交流美食、音乐和电影建立友情。这些共同的爱好包含着广泛认同的情感。无论一个人持有什么样的政治立场,我们都可以通过对艺术和文学的共同喜好,触及到彼此的心灵。
实际上,要想和来自不同地方的人建立友情并不是那么容易,即使双方在校园中一起学习和生活。根据我的观察,大多数学生都更倾向于与背景相近的同学进行沟通和交流,因为这可能会让他们感到更加自在。虽说人的本性如此,但这却会阻碍同学间的人际交往和跨文化交流。
昆山杜克大学为来自不同国家的学生提供了很好的跨文化互动的机会,但如何利用这些机会,与明显不同于自己的同学进行交流,仍然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尤其是对于大一新生来说。
我们应该认识到,融合不同国家间的学生确实是一个宏大的目标。昆山杜克大学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了很多努力,例如,学校为大一新生开设了一门名为 《中国与世界》的公共核心课程,让同学们就特定的国际话题展开深入讨论。十月末,学术事务办公室还举行了一场辩论会,我们聆听了中美学者对两国关系应该如何改善的迥异观点。这样的辩论发人深省。
此外,校方希望通过日常互动,让昆山杜克的同学们能在有趣但又艰难的话题上加强讨论和交流。
我预计,在四年后的下一届美国总统大选期间,“猛烈攻击中国”的竞选广告很有可能又会卷土重来,但值得思考的是,作为个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做些什么,从而推动改变两国间这种充满敌意的对立局面,改善双方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