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外合办大学的发展进程明显加快,并显现出巨大潜力—其招生规模、分数线和口碑均有提升。
中外合办大学,又被俗称为在中国的“洋大学”,指的是外方教育机构同中国教育机构在中国举办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大学。目前,全国共有具有本科 招生资格的中外合办大学共9所(其中2所尚在筹建中),最新成立或筹建的5所中外合办大学均创办于近3年内,最老牌的宁波诺丁汉大学建立也才11年。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首次提出,“鼓励各级各类学校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办好若 干所示范性中外合作学校和一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2012年,教育部先后批准正式或筹备设立5所独立设置的中外合作大学,昆山杜克大学就是其中之一。
昆山杜克大学是由武汉大学和杜克大学合办的,2013年该校拿到教育部正式批文后,2014年便开始招生。学校目前仅开设全球健康、医学物理学 和管理学等三个颁发美国杜克大学学位的硕士项目。本科学位项目预期于2018年开始,最终招生规模约在每学年400-500名学生左右,一半为中国学生。
未来,本科学生毕业后,将同时获得昆山杜克大学和美国杜克大学的学位。除教学职能之外,昆山杜克大学还建立了全球健康研究中心,旨在应对中国和亚洲范围内诸如环境健康、慢性疾病和卫生系统改革等领域的问题。
然而,中外合办大学落地运行之后,其愿景和实践之间是否会存在落差?外方教育机构派驻到中国的人员,如何适应中国教育体系的管理文化?中外合办 大学的学校发展定位是什么?在中外合办大学进行教学和研究时,师生们能享有的自主程度,与作为其办学母体的国外机构又有何异同?
近日,就上述问题,昆山杜克大学常务副校长丹尼斯•西蒙(Denis Simon)接受了财新记者的专访。
丹尼斯•西蒙于2015年8月受聘为昆山杜克大学的常务副校长,具体负责学校的运营和学术等管理事务。1980年,他在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 校获得政治学博士学位;并曾任职于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担任过负责中国战略事务的校长资深顾问、政治与全球研究学院的当代中国事务基金教授等职。 2006年,他获颁了中国为外国专家设立的最高奖项—中国国家友谊奖。
“昆山杜克的实验基地角色正在起作用”
财新记者:你怎么看你的工作?怎么看待昆山杜克大学的定位?
丹尼斯•西蒙:我有一个百年的发展视角。我们目前做的,都是在为建立一个倡导博雅教育的大学奠定基础。我们在今天做的事,将有助于推进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演变。如果昆山杜克大学发展壮大,其在教育体系中的作用也将扩大。
我们和国内顶尖大学的发展可能不一样,但昆山杜克大学有成为其中重要一员的潜力,尽管它的规模可能较小,但常言说“浓缩的就是精华”。
目前而言,在中国高等教育领域,中外合办大学仍是一个实验。7所中外合办大学可能就有7种形态,正是在市场化竞争的环境下,中外合办大学呈现出多样化的形态,每个学校的目标不一样,做法不一样,特色不一样。
我认为,中国的教育部门允许这样的学校成立,是有一定的用意的。他们希望中外合办大学有外溢效应,对教育环境产生影响。因此,政府不会限制这些学校;恰恰相反,政府还会激发这些学校,从而使他们对中国教育产生的影响最大化。
有很多中国的大学来昆山杜克大学考察,他们想学习和了解我们在做什么,我们的课程是什么样的。昆山杜克作为实验基地的角色正在起作用,我们和其他中国大学之间有很多的交流。
如果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博雅教育,并拥有国际化的视野,会转变中国内部的文化,而我们可能就是这个长期转变过程的开始——通过教育改变文化。这不 意味着中国要变成美国或欧洲,但它意味着,人们将意识到有更多的选择、更多的可能性、解决问题的更多方法。人们将有更多的选择空间。
财新记者:你对学校的发展是否有明确的长期战略?
丹尼斯•西蒙:当然。我会这样形容它——“一个综合的、跨学科、创新且连接中国内部和外部的高等教育平台”。
我们必须在一开始就确保最好的教学品质和学术水平,昆山杜克大学要与杜克大学一样好。因此,虽然昆山杜克大学和杜克大学是两个独立的机构,我们 会有协同发展关系。在某些时候,我们会有大量教师的流动,周期性地双向转换,两个学校都将受益于此。这样一来,我们将不是一个孤岛,而是一个网络的一部 分,我们同时拥有中国内部和外部的关系网络。
为中国大学的博雅教育奠定基础
财新记者:为实现推广博雅教育的战略,昆山杜克大学有哪些举措?
丹尼斯•西蒙:我们正在做的第一件事是,建立一个创新的课程体系。我们不只是简单地把美国的课程打包运到中国。我们的一个团队,正在为中国的本科项目研究创建全新的课程。
它是一个创新的、跨学科的课程。核心是博雅教育,这意味着它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提高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跨学科思考的能力……这些都是中国高等教育的缺失,是中国高等教育模式下一步发展的方向。
如今,中国的教育模式主要还是专业教育。比如中国国内有很多理工大学这样的大学,是一种工程类学校。但对于一些学生,他们需要的是基础广泛的教 育。在21世纪,我们需要的是思维灵活的思想者,可以轻松地跨领域思考。我的父亲那一辈人,一生也许只有一份工作,40年重复做同样的事情。但今天的年轻 人不会再把自己锁定在某个狭窄的专业,而希望自己的生活和职业生涯有一定的流动性。
要做到这一点,唯一途径是在大学接受这样的训练,我们叫心智灵巧(mental dexterity),即用头脑来解决不同领域的问题。
以我的孩子为例,我的女儿和儿子分别去了美国两所规模小但提供博雅教育的大学。他们四年来的经历,让我更明白博雅教育的好处。
财新记者:昆山杜克的本科教育将于什么时候开始?你们是怎么准备的?
丹尼斯•西蒙:我们的本科学位课程,可能在2018年开始招生。我们有大约两年来发展、实施、聘请教师等。 由于我们正在创建新的课程,我们需要培养一个教师队伍。我们可能会提前1-2年聘请他们,以确保他们能熟悉掌握昆山杜克的课程体系。他们将不仅以个人身分 教授这种课程,还能以团队协作的形式授课。跨学科的组成部分,是该课程体系的关键力量之一。
昆山杜克大学正式设立后,学校从研究生课程起步,可以小规模地积累学习经验。我们要学习在中国的背景下,如何运营一所美式大学,并通过学习,为推出本科课程做好准备。
财新记者:所以这个课程体系会不同于中国的高教现状,也和美国的不太一样?
丹尼斯•西蒙:昆山杜克的课程体系,会从美国课程体系进行大量借鉴。但与杜克大学相比,它将是一个进步。
因为杜克大学有很长的历史,相应的也有一些制约。但在昆山杜克大学,我们是“未开垦之地”,因此,我们有创新、实验的空间,可以在21世纪的教 育教学前沿尝试一些事。即使我们在杜克大学的同事,也会想看看我们在昆山杜克能做成什么。因为他们想看看这样的课程体系能做得多好。课程,是最主要的。
财新记者:在招生上,昆山杜克大学的标准将是什么?
丹尼斯•西蒙:在中国,如果要获得招生资质,必须参考高考成绩,但昆山杜克大学不会只看高考分数,我们还会参考学生的一系列特质,比如学术背景等等,来决定是否录取。
我们希望招到高品质的学生,所以大部分学生会是过“一本线”的,但也会有一小部分特别的学生,我们叫“有意思的学生”(interesting students)。比如,有的学生可能会在喜马拉雅山脉的医院工作过。我们希望确保招生的多样性,我们希望这些特殊的经历,可以给我们带来一些有趣的学生。
“没有任何证据表明,有人试图限制我们的学术自由”
财新记者:和美国杜克大学相比,昆山杜克大学存在哪些差异?
丹尼斯•西蒙:最大的差别是,我们需要向政府做大量报告工作。美国杜克大学是私立大学,更独立。在中国,有更多向政府汇报的工作要做,与政府有更多直接的互动。
同时,我们有更多的义务要做这样的报告。在美国,虽然有教育主管部门,但他们不直接管理大学,我们固然会有一些报告工作要做,但和在中国的情况 差别很大。例如,在中国,我们的财务审计需要向政府汇报,但在美国向董事会报告就够了。美国的大学主要是对社会公开汇报,并通过社会第三方对学校进行监 管。
其次,我们面对的学生有不同的特质。比如,在美国的大学,学生去挑战教授是很常见的。他们会高高地举起他们的手,说:“西蒙教授,我不同意”。 这很常见,并且往往不只是提出问题,还会作出评论、给出观点,并和教授进行对话。这种互动式的教学模式很重要。但这在中国学生身上很少见。另外,中国学生 在学习中,还缺少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
此外,在中国,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比较欠缺。昆山杜克大学也在试图克服这一点。不仅仅是在学术上,还有在学校的管理上,美国的大学广泛地运用了大数据。技术的引进也是我们长期的目标之一,从而实现信息的自由流通等等。
财新记者:昆山杜克大学目前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什么?
丹尼斯•西蒙:最大的挑战是招学生。几个中外合办大学的校长聚到一起就说怎么招生、招老师,每个人都希望有更多学生,和好的教师团队。
中国学生将有三种选择,待在国内、出国或去读中外合办大学。因此,我们必须有一个较好的价值主张,这意味着价格和教学质量,对学生来说要有吸引 力。在理想的情况下,我们的学生中将有一半是中国学生,四分之一是美国学生,剩下四分之一是其他国家学生。最开始的时候,我们可能会有三分之二的中国学 生。当我们的经验丰富、品牌建立后,我们会慢慢接近我们的理想。
财新记者:中外合办大学能享有多少学术自由的问题一直备受考验。我们也了解,杜克大学内部曾为了建立昆山杜克大学的事情辩论了很久;争议之一,就是担忧在中国,大学的学术自由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干预。到目前为止,昆山杜克大学是否遭遇过此类困扰?
丹尼斯•西蒙:我可以很确定地说,我们享受了法律框架内充分的学术自由,没有任何证据表明,有人试图限制我们的学术自由。我们没有得到任何红头文件,说你不能谈论什么。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任何消极的信号。
(注:本文原文于2015年11月18日发表在财新网,点击此处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