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键盘到讲台,从北卡到江南水乡,2025届管理学硕士项目(MMS: DKU)校友John Blackburn的故事就是一次关于成长、突破与重塑的生动写照——从12岁在心底埋下杜克种子,到离开软件开发工作,重返校园攻读管理;从“写代码”到“写战略”;从“团队领袖”到“文化学徒”……让我们走进他的故事,感受他敢于清零的勇气,主动体验的行动。

如果一年前有人告诉我,我会在中国,和来自世界各地的同学一起分析商业案例、在同学家里过年、或是用手机实时翻译参加一场全中文的企业会议,我大概会一笑置之。但这一切,都在我选择昆山杜克大学管理学硕士项目后,真实地发生了。
我的本科专业是计算机科学,毕业后顺理成章地成为一名软件开发者。但工作一年后,我越来越清晰地意识到:写代码并非我希望长久从事的事业。人工智能的崛起让初级程序员的岗位竞争变得激烈,而我也开始渴望能站在更宏观的位置,去理解一个产品或企业是如何运作、如何决策的。
于是,我决定重返校园,学习商业与管理。
在我申请研究生项目之际,我在杜克大学的官网看到管理学硕士项目的介绍时,我立刻被吸引住了。这个项目不仅能让我实现去杜克大学读书的梦想,又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亚洲文化的大门。
从12岁的梦想到Fuqua的课堂
其实我对杜克的情结,从12岁那年就开始了。那时,我朋友的父亲是富卡商学院(Fuqua School of Business)的校友,他带我们参观了整个杜克校园。从那以后,“杜克”这个名字就一直在我心里占有特殊的位置。多年后,当我真正走进富卡商学院的教室时,那种梦想实现的感觉非常奇妙。

John Blackburn(右)春假期间前往印度在泰姬陵前留影
在杜克大学本部学习期间,我最喜欢的课程是《金融市场基础》(Foundations of Capital Markets),课程由Joǎo Thereze教授授课。他的讲解方式极其清晰,能把复杂的金融概念讲得既系统又生动。那门课让我第一次真正理解“数字背后的逻辑”,也是我后来理解商业运作的重要起点。
北卡到昆山:一场跨文化的成长挑战
项目的后半段,我来到中国的昆山杜克大学。
这是我第一次来到中国,一个语言和文化都完全陌生的地方。坦白说,刚开始我还挺紧张的——我需要重新适应学习节奏,建立新的社交圈,还要跨越文化差异。但慢慢地,我发现,这种“重新开始”的体验恰恰是成长最快的时刻。
在昆杜,我印象最深的是《商务沟通(二)》(Business Communication II)课程。那门课让我们有机会与杭州的BrainCo(强脑科技)公司合作,做真实的商业咨询项目。记得第一次去公司现场调研时,整个汇报全程都是中文,而我一句中文都听不懂。最后我只能拿出手机,用实时翻译功能跟上节奏。虽然一开始有点狼狈,但这次经历让我真正意识到跨文化沟通的复杂与乐趣以及科技的神奇。
在团队合作中,我也经历了从“顺畅”到“磨合”的过程。在美国,我更多是扮演团队队长的角色;而在中国,由于语言和文化的差异,我需要花更多时间去融入团队、理解彼此的节奏。很多会议、资料甚至客户沟通都是用中文进行的,我的队友们需要额外花时间为我解释项目背景,我也得努力通过翻译软件跟上进度。但我们最终都在磨合中找到了节奏——那种从“各说各话”到“真正协作”的过程,非常难忘。
友谊,是最地道的旅行指南
在昆杜的四个月里,我游历了成都、重庆、北京、上海、宁波等近十座中国城市,甚至还抽空去了韩国、日本、越南、泰国和印度。

John Blackburn(中)在少林寺与同学合影留念
但最珍贵的经历,并非打卡景点,而是深入当地人的生活。我的同学邀请我去他的家乡,那是一座我至今仍无法准确读出名字的小城。我住在他家的公寓里,尽管他的家人几乎不会说英语,我们靠手势和笑容交流,那种毫无保留的热情款待,让我至今难忘。在成都,我和同学一起钻进山里,在海拔高得让我失眠的地方,领略了四川的壮丽山水和火辣美食。

John Blackburn(左一)与班级同学合照
这些经历让我真正“看见”了中国。在美国,我们很少能如此深入地了解中国人的日常生活。而在昆杜,我的同学们成了我最棒的向导和文化桥梁,他们向我敞开家门,分享他们的成长故事,这比任何旅游攻略都来得真实、深刻。
从MMS: DKU到AMBA
完成MMS: DKU项目后,我决定继续在富卡商学院攻读Accelerated Daytime MBA。(简称:AMBA)。Accelerated Daytime MBA是一项为期一年的高强度课程,专为已拥有管理学硕士项目的人士设计,通过沉浸式的学习体验,快速培养核心管理能力和领导力。
有人问我,为何不直接选择工作?事实上,在MMS: DKU毕业后,我意识到自己在职业方向与经验上仍有不足,而AMBA正是一次关键的“升级”。MMS: DKU为我打下了坚实的商业基础,而AMBA则给了我深度探索的自由。它不仅提供更深的资源网络与职业探索机会,所有课程都是选修,我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专注在战略、产品管理等方向。更重要的是,AMBA的同学大多具备五年以上工作经验,与他们的交流拓宽了我的视野。
当然,挑战也更大了。现在的我,需要同时平衡课程、招聘活动、社团社交,还兼顾着一份远程软件开发的兼职。时间管理成了最大的考验,但这种“多线程作战”的能力,恰恰是我未来走向项目管理岗位所必需的。
想对学弟学妹说的话:别犹豫,去经历
如果要对未来的申请者说些什么,那就是:别犹豫,尽管去申请!这是一段你绝不会后悔的投资。

John Blackburn(右二)
而对于在读学生,我的建议是:全力以赴,别浪费一分一秒。这一年会过得飞快。多去认识你身边的人,多去探索你所在的国家。无论是中国的学生来美国,还是像我这样的国际生去中国,都要抓住这个机会,走出舒适区,真正去体验、去感受。

参加DKU研究生项目篮球赛夺冠合照
在昆杜,我收获的不仅是职业方向的转型,更是一段浓缩的文化洗礼和一群遍布全球的挚友。这段经历,早已超越了课堂,重塑了我看世界的方式,也为我指明了前行的路。
